古堡砖雕系列一——照壁上的八仙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古堡砖雕
不知不觉之中,也就半年左右的时间,出行了六次宣镇,在.11月22日小站聚会放片前,我认真地统计了一下,竟然实地考察并写出发表了36座堡子的报告,还有2个堡子曾经过,但因时间原因未能停下细考,如果加上《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未记载的,但也考察过的堡子已达到了38座,应该说对这半年时间的努力还是相当满意的。
半年多的考察下来,对宣镇防御体的形成与布局,对宣镇的防御体系在京北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对宣镇关城古庙文化的形成与内涵也有初步的概况。考察中不仅对堡子的现状、历史与保护进一步了解,也对民俗、文化、宗教进行初步接触,还对明朝历史上对宣镇防御体系中有着杰出贡献的一些人物进行了解。所有这一切,使我从一个立体的角度去更加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宣镇。
宣镇不仅在其镇城、卫城、所城、关堡与边墙、墩台之间构成一个巨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形成上有着特色,而且其中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宣镇的每个残存堡子中所保存下的古庙之多、老宅之比邻也是有其鲜明之特色的,方方正正的城墙,工整的十字大街,还有而那一座座老宅中所保存下的砖雕与木雕,虽不及京派之气势,不及徽派、晋派之精致,但却因记载了边关曾有的烽火与繁荣,在我们这些走长城人的眼中显得更为贵重,因为这些都是宣镇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砖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雕塑工艺,是精致而质朴的艺术,最易与砖砌建筑浑然于一体,从而获得统一和谐的观感。我国的砖雕艺术源远流长,自商周至唐,随着制砖技艺的发展,砖雕技法也在不断开拓,文化内涵不断深化。宋代出现砖砌建筑之后,砖雕技艺较之前朝有了更大的发展,并在《营造法式》中予以规范。
明代初期,砖雕作为高级别建筑装饰,盛行于王府、庙宇等大式建筑中。明中期以后,石雕的琉璃取代砖雕成为高级建筑的新宠,但砖雕却民间广泛应用,至此,砖雕艺术真正走向了繁荣,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之中。
清晚期,砖饰之风日盛,砖雕工艺精细入微,风格繁琐令人叹为观止,广泛施用于门头、墀头、廊心墙、照壁等部位。
明清时期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砖雕流派,有徽派砖雕、苏州砖雕、广东砖雕、河州砖雕以及北京砖雕等。
民间砖雕的装饰纹样也已相当丰富,可大致概括为:人特神祗、祥禽瑞兽、花草山水、器物、锦纹和字符等。砖雕装饰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
本古堡砖雕系列意在展现本人在宣镇古堡中所见所闻的残存老砖雕,因为这些砖雕,随着古堡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住宅和街道的不断改造,将有可能永远地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因此,我认为用相机记下这些历史上砖雕,放之此处与大家共享,也算是对古堡历史的一种怀旧吧。
一、照壁上的八仙
这是位于雕鹗“十字”街头西侧有一座老宅中的影壁,如今的主人之一叫王少先,
方形照壁为“万字锦”背景,卐字符为古代的一种咒符,一种吉祥符号,也是佛家的一种标志,寓意吉祥绵延不断之意。
中间是一个圆形的人雕像,人物似是盘腿而坐,由于人像局部被毁,难以分清是否为佛教中“禅”坐。
照壁上侧檐下,是栩栩如生的八仙雕像,夸张的面部表情及手中的法器让人们联想浮生。
八仙下面是四个砖雕字:吉星高照,可惜“吉”字与“照”已被毁去。照壁的两侧有一副砖刻对联:读君陈篇惟孝友于兄弟,遵司马训积阴德于子孙。
野人老J于
2006-11-30 22:22:23 发表在分类:
关城文化遗迹 中
(50144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