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法律公文库[ 登录 ]/[ 注册 ]  

 
长城法律公文库

[使用说明]
·带图标,表明在库中有全文。
·带图标,表明有外部参考链接。
·带图标,表明在库中有PDF下载。

RSS 1.0
RSS 2.0

[相关链接]
欢迎访问小站长城数据库系列:
·中国长城建筑数据库
·中国长城地理信息系统
·长城小站谷歌长城专题
·中国长城碑刻铭刻数据库
·长城文献库
·历史年表
·长城景区数据库
·长城专家库
·长城视频数据库
·小站图书室
·边墙史料书库 .. 阿伦主编
·小站首页


 长城法律公文库 分类浏览:分类 地域 年代 发布者 排行 贡献者

详细信息

《甘肃省“十四五”智慧文旅发展规划》

发布 者: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出  处: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2-03-13
字体:[增加 减小]
正  文:
甘肃省“十四五”智慧文旅发展规划

前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加速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全面融入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业生产和消费各环节,全面赋能内容生产创新、产品和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治理方式创新等各领域,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运行效率及惠民服务消费体验。在消费者需求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文化和旅游向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方向发展,这要求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内容供给、传播营销、消费体验、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促进文化产业、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

为顺应文化和旅游发展新趋势,依据《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旅政法发〔2021〕40号)、《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文旅科教发〔2021〕39号)、《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旅资源发〔2020〕81号)、《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旅产业发〔2020〕78号)、《甘肃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规划》(甘政办发〔2021〕88号)、《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甘肃省关于加快全省智慧旅游建设的意见》(甘政办发〔2018〕22号)等文件,编制《甘肃省“十四五”智慧文旅发展规划(2021-2025)》,全面提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智慧化发展水平,强化“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影响力。

第一章 形势与现状

一、甘肃智慧文旅现状

(一)智慧文旅信息基础建设初步成型

“十三五”时期甘肃累计完成智慧文旅建设投资1.58亿元,实施项目32个,其中信息化建设类项目18个5745万元,宣传服务类项目14个1亿元,文化和旅游信息化服务与智能化管理水平跃居全国前列,“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主要指标均全面完成。甘肃文旅大数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接入电信、移动、联通、公安、公路、铁路、民航、气象、环保、景区、OTA平台、微信、其他网络平台等13类数据,使旅游统计方式由加权转变为基于模型的大数据分析,在全国较早接入公安数据,使住宿统计卡点由6391家扩展到14782家,比例从43%提高到96%,游客统计精准度明显提升。目前,旅游数据交换平台日均处理数据7亿条,占用空间80G;建成数据分析模型60多个。通过这些数据模型,能够准确掌握国内入甘游客人次和驻留时间,以及游客性别、年龄、喜好、住宿、交通等分布情况。

(二)智慧文旅服务、管理、营销体系初步建成

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及应急指挥平台,全省97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数字化远程监控管理,入甘游客实时统计、智慧化导览导游、文化和旅游业态科技成果运用水平均实现大幅度提升。“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以大数据为支撑,整合景区智能导游导览、乡村旅游服务、自由执业导游在线管理及服务等系统,于2018年5月上线。至目前,平台已接入全省A级旅游景区和文博场馆共计405个,其中包括93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导游导览和VR实景体验信息,含景区点位2185个、语音讲解2296条、美图(一)2万张、VR全景1476幅,发布目的地攻略城市15个、乡村游26个、自驾游22个,推出游记1585篇、短视频239个。实现773家农家乐、577条旅行线路、9596名注册导游信息在线展示,以及6843家酒店及家庭旅馆预订,平台累计服务游客1280万人次。平台的建成,有效提高了全省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便捷化水平。同时通过官方推介、新媒体矩阵、旅游电商等方式宣传,不断提升“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形象,甘肃荣登《孤独星球》评选的2017年“亚洲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榜首,并作为国内唯一省份入选《纽约时报》2018年“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榜单。

(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初具雏形

2019年开始,实施了“陇上飞阅”计划暨全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数字文化建设。着眼全省各级图书馆管理系统繁杂多样,管理系统之间上下联通不畅问题,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级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在不改变原有人、财、物管理体系和保障渠道的基础上,投资打造了“互联网+县域文化馆图书馆”资源管理和应用服务平台,破除地域、门户和资源类型壁垒,在全省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管理和全面覆盖、均等便捷、资源共享、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打通了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了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缩小了城乡之间数字鸿沟,让人们更有效、更公平地分享公共文化服务。

(四)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甘肃数字文化展示平台集聚了全省各大美术馆、艺术馆、各市县3A级以上景区景点、星级酒店、重要节会等文化资源,提供数字化720°VR全景、全息投影、3D虚拟场景建模、4D/5D行浸式声光秀等多项综合性数字化技术服务,为甘肃省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交流共享平台。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纷纷与省内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合作,不断在移动游戏、短视频、社交网络等方面发力,新业态不断涌现。疫情期间,涌现出了“云博物”“云旅游”“云会展”等新业态,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云游敦煌”小程序等一系列线上产品。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总体来看,甘肃智慧文旅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项目储备较少,投入力度不够,思想认识、资金投入、体制机制、人员配备、工作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

(一)全省文旅行业智慧化建设任重道远

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主题、大方向、大趋势。全省文旅行业智慧化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智慧景区、智慧场馆、智慧酒店等尚未普及,公共文旅服务信息化建设程度低,文化惠民措施线下投入大、线上投入不足,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没有通过科技手段全面展现出来。同时,文旅大数据采集来源不够,数据融合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大数据对产业发展的监测、预测、指导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一部手机游甘肃”运营机制不畅

“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为全省文旅行业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目前已基本实现项目设计目标。由于投资建设单位不具备市场化经营职能,致使“一部手机游甘肃”门票预订、酒店预订等在线交易功能尚未形成完整闭环,需交由专门的运营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将建设、运营、监管等各个方面责任理清、机制理顺。

(三)网络宣传推广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推广的用户会进一步减少,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作用还将持续增长,甘肃文旅宣传推广渠道需进一步向移动互联网平台倾斜。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内容生产的井喷式增长,加之其他地区旅游目的地在网络宣传推广方面的投入加大,我省文旅信息有效曝光成本在逐步提高,网络宣传推广投入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第二章 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强省的战略部署,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对全省文化旅游业全链条智能化提升,推动文化旅游创作、生产、消费、服务、管理全面智慧化,丰富数字文旅产品业态,拓展文旅消费空间,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着力构建数据支撑、科技引领、业态创新、跨界融合的智慧文旅生态。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府着力加强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有效投入机制。企业在政府规划、政策和行业标准引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游客需求的智慧文旅产品和服务。

坚持技术赋能,创新驱动。推进前沿技术在文化旅游业深度应用,实现文化旅游业从资源驱动、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品质驱动转变。在引领全国智慧文旅发展潮流中丰富生产要素、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方式、运营模式,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

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整合省内资源、平台,进一步打通部门行业之间数据壁垒,实现涉旅数据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防止信息孤岛化、碎片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在确保信息资源可共享的基础上,各地可结合实际需求,先行先试,创新智慧文旅新模式。

坚持跨界融合,开放共享。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科技、金融、交通等业态跨界融合,推动文化旅游服务于实体经济,释放智慧文旅发展动能。各级文旅部门共同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全省智慧文旅建设。

三、发展目标

(一)智慧文旅架构体系更加完善

不断完善“一平台、一中心、三体系、三朵云”(即“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甘肃文旅大数据中心,智慧文旅服务体系、营销体系、管理体系和智慧文旅支撑云、功能云、内容云)智慧文旅建设总体架构,持续提升传播、体验和管理服务水平,“十四五”末,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消费规模大幅提升。

(二)智慧文旅基础建设基本完成

完成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部分3A级重点景区的智慧化建设,全省国家三级及以上博物馆全部实现数字化、智慧化,酒店、民宿、乡村旅游基本实现智慧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甘肃文化旅游数字资源库初步建成。

(三)智慧文旅产业体系逐步健全

数字文化产业逐步壮大,文化生产数字化、市场营销精准化、产业运行数据化和服务管理智能化的目标基本实现,智慧文旅对实体业的带动作用更加强劲,成为实现甘肃“千亿级”文旅产业目标的重要力量。

(四)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全省核心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进一步提升,新型业态不断创新,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地域品牌不断涌现,“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形象进一步强化,到“十四五”末,甘肃智慧文旅发展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重点打造“一平台”

(一)“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全面升级

“十四五”期间,将“一部手机游甘肃”数字化体验产品的扩容增建与市场化运营有机结合,全面引进战略性投资主体,打通消费支付功能,线上线下带动效益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启动建设“一部手机游丝路”综合服务平台,打造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游客体验端、市场运营端和政府管理端垂直细分平台。

(二)有效提升公共旅游服务水平

在“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全面实现门票在线预订、VR全景展示、AR景区导航、数字导游、会员管理、文创产品销售、电商带货、监测管理等功能。为游客提供全新旅游服务模式,增加互动乐趣、评论分享、团购优惠、智能推荐等新体验,全面发挥“金牌导游、贴心管家、文化导师、全能导购”的功能。

(三)全面实现预约预订功能

全省A级旅游景区和文博场馆全部接入景区场馆预约预订平台,已建的地区预约系统、景区预约系统将相关预约数据、实时景区数据等接入“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统筹考虑硬件改造提升等工作,对现有闸机设备进行升级,满足完成网络预约订票的游客通过身份证、社保卡和二维码等多种核验方式。“十四五”末,全省旅游景区和文博场馆全部实现在线预约预订服务,全面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

二、全面升级“一中心”

(一)提升甘肃文旅大数据中心融合归集能力

不断丰富甘肃文旅大数据资源,拓展数据采集维度,提高数据质量。横向融通公安、交通、气象、环境、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接入景区、乡村旅游点、旅行社、星级饭店、民宿以及第三方OTA平台、电子地图运营商、电子支付运营商等数据资源,纵向贯通国家、省、市、县文旅数据,实现文旅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二)指导市县级文旅大数据中心建设

制定文旅数据采集管理标准,提供文旅基础信息采集渠道,明确省、市、县各级文旅部门信息采集和更新权责。各市县要按照统一标准建立数据中心,完成区域文旅数据的汇总,并接入省级文旅大数据中心,实现文旅数据互通共享。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为本地区文旅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全省文旅资源整合提供数据支撑。

(三)建立甘肃文化旅游数字资源库

依托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及素材基础,统筹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结合新技术及信息化手段,分类采集、梳理公共文化机构、景区景点、科研院所和文化内容生产机构的各类藏品数据、素材数据、标本数据,构建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文物、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等多个专业数据资源库,形成甘肃文化旅游数字化体系重要资产。以“数字敦煌”为引领和示范,推进全省文化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建设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中心、敦煌文化艺术国际交流与创新中心、大敦煌丝路数字人文基地、敦煌研究院档案馆及附属设施为主的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科技创新基地。

专栏一

1.国家文化大数据(甘肃)项目

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工程,提炼中华民族文化、甘肃地域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安全可信的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甘肃库、中华文化基因库甘肃库和中华文化素材库甘肃库,打造国家文化专网(甘肃区域网)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甘肃分平台,提升省内文化数据资源汇聚和开发利用能力,将特色文化基因融入到全省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

2.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中心

对接“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工作,以“数字敦煌”为引领,建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推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化记录、存储和共享。建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基因信息库,对图形符号、地域属性、时代特征、词汇语义、色彩体系等遗产基因信息核心元素进行科评估与分类,实现文化遗产基因信息准确检索、高效调用。“十四五”末完成“数字敦煌”“国际敦煌”项目,推进实施“敦煌海外文献数字化回归”工程,拓展升级“敦煌学信息资源库”。

3.建设大敦煌丝路数字人文基地

联合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院所,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搭建面向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体验平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数字文化建设,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丝绸之路”人文基地。以此为基础,申报创建文化遗产领域国家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完成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4.甘肃红色基因库

发挥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争取落地建设“学习强国”西北数据中心等若干重点项目,推进数据要素集聚,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上下游产业链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建设一批红色教育数字体验平台,拓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南梁革命纪念馆、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迭部腊子口战役遗址、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的新媒体传播路径,建设一批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成立红色文旅数字IP运营中心,深入挖掘和阐发其当代红色文化价值,构建“长征丰碑红色旅游”品牌矩阵。不断优化“红色文化在陇原”小程序功能,提升沉浸式体验水平。

三、完善“三体系”

(一)完善智慧文旅服务体系

1.打通数据接口实现多码合一

省级系统设置统一的接口标准,推动各平台与省级平台的数据对接,实现多平台预约票务的数据汇集及统一库存管理。与4A级以上旅游景区票务系统建立数据接口,打通票务系统且闸机具备二维码识别能力的4A级以上旅游景区,通过闸机或核销程序一步验证通过。打通与健康码、电子社保卡等的数据接口,方便游客一键登录,快速预约,逐步实现健康码、预约码和门票凭证码“多码合一”。

2.建立自驾游GIS服务平台

依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天地图服务,以自驾营地、自驾线路、景区景点、公共文化设施、维修服务站、加油站、旅游厕所等自驾相关内容为重点,开发自驾游GIS服务小程序,为自驾游客提供文旅资讯和门票、酒店、旅游产品、私人线路、保险、道路救援、医护救援、维修服务预订及在线投诉建议与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专栏二

1.北斗赋能智慧文旅项目

利用北斗导航系统高精度定位,对省内重点景区、文物保护区的地表自然、人文活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开发一批基于北斗系统的智能导游机,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加强北斗技术在旅游野外搜寻、抢险等突发应急事务中的应用。

2.甘肃旅游码服务平台

建设甘肃旅游码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北斗网格编码技术对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服务场所、指引指示牌、动态标识、景点、商家和传感器等设施生成实体与虚拟的旅游码,实现旅游资源全球唯一身份标识。基于“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为游客提供依托地理位置的全域旅游应急服务、精确引导、一键求救等精细化服务。

(二)完善智慧文旅管理体系

1.完善智慧文旅综合监管平台

完善旅游统计系统,建立统一的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等数据填报统计系统。推进旅游企业信用系统管理,建立旅行社和导游、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场所信用信息档案,定期开展企业评级和风险提示,为差异化监管提供参考。建设全省文旅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将系统应用范围由省、市推广到县(区)及文旅企事业单位,实现视频、语音和数据的融合与双向传输,为日常管理提供完备的信息来源,并提供预警、调度、视频会议、远程培训、数据统计等功能。

2.完善智慧文旅舆情监控系统

完善各市(县)文旅视频监控系统,将市(县)内 A 级旅游景区、文博场馆等视频监控信号统一对接到省级平台。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统计数据收集,实时采集互联网论坛、社交平台、主流媒体、在线旅行社等各种渠道的游客评价、投诉和意见,与各级文旅部门、第三方研究机构、文旅企业等建立信息收集与交换机制,方便、快捷掌握游客诉求以及文旅热点事件,及时处理与反馈游客的投诉与建议,避免形成重大舆情事件。每年发布“甘肃省智慧文旅舆情监测报告”,为提高甘肃智慧文旅管理效率和游客满意度提供支撑。

3.搭建全省文旅系统多层级视频会议体系

积极探索国家、省、市、县多层级视频会议系统的协同建设模式,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向景区和场馆延伸,实现全省文旅行业多层级视频会议系统的通连。增强全行业信息发布、公文处理、协同办公、资源共享的时效性和便捷度。

专栏三

1.甘肃文旅行业监管平台

充分利用景区视频监控摄像头,通过5G、人工智能视觉分析、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加强游客定位、追踪、画像分析、行为分析,构建覆盖行业资源、产业运行和区域消费的多维监管体系。利用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实现执法业务全流程线上操作,逐步达到文化市场领域远程监管。借助“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授权开放全省注册导游信息,加强导游监督管理,逐步形成旅游市场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服务格局。提高游客在线投诉处理能力,建立“好差评”评价机制,优化游客服务,规范旅游市场。

2.甘肃文旅主动式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

建立覆盖全省景区景点、石窟寺、遗址、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机构的舆情监测与预警分析系统,对重点媒体、新闻门户、论坛、微博、贴吧、问答等舆情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将海量信息按照内容的正负面、影响力、信息属性及时间等进行分类,设置报警触发条件,通过邮件预警、短信预警、电话预警和人工预警等方式对潜在的危机事件和负面舆论及时进行处置。

(三)完善智慧文旅营销体系

1.打造甘肃文旅数字营销矩阵

构建以新媒体平台为核心的网络营销体系,实施“短视频上的甘肃”工程。强化优质内容输出与运营能力,提升平台的互动性、趣味性与社交性,通过互动营销、社会化营销、精准营销、活动营销等方式,提升“微游甘肃”“甘肃旅游资讯网”等平台用户粘性,提高甘肃文旅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举办新媒体创意大赛,实施“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旅宣传推广精品建设工程。促进网络宣传与自驾游、电子竞技、中秋赏月活动、火星基地、体育赛事、微视频大赛等业态融合。采用网络直播、网站专题专栏、小程序等营销方式,推介甘肃厚重历史文化和特色旅游资源。

2.加强如意甘肃国际品牌知名度

充分挖掘“丝绸之路黄金段”资源优势,开展基于云计算的海外文化大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建立“数字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传播基地,打造甘肃“数字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传播优质品牌,助力甘肃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参与文化和旅游部“云游中国”品牌活动,推出“云享甘肃”品牌系列栏目。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精品剧目及“丝路情韵”“甘声肃韵”“陇上非遗”“朝圣敦煌”等精品项目的海外数字化传播。鼓励数字文化企业通过“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等方式参与国际性、综合性、专业性展会,打造网络展会集群。

专栏四

1.甘肃智慧文旅融合营销项目

构建文旅融合营销新模式,注重新媒体运营,布局融媒体传播,通过短视频矩阵推介、直播带货、线上云游、宣传片拍摄等多种模式,赋能甘肃文旅热点和文创IP等营销运营。统筹线上线下,强化品牌引领,实现文旅产品深度融合市场。通过文旅资源整合、文创产品包装、运营渠道优化、新媒体营销能力提升支撑景区景点、文博场馆、文旅项目、文旅业态、文创产品营销、宣传、服务能力,有效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2.“数字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传播基地

建设丝绸之路短视频国际传播中心,加强与海外主流媒体、自媒体合作,聚焦“丝路历史”“丝路故事”“丝路城市”“丝路景点”等主题,形成“丝路+甘肃”的对外传播品牌。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指数研发中心,联合有关智库及高校,开发、发布“一带一路”大数据指数和行业报告。

四、提升“三朵云”

(一)提升以数据为中心的支撑云

在甘肃文旅大数据中心现有构架基础上,增加数据接口,不断丰富资源内容,通过数字资源统筹归类、数据购买、数据授权等多种方式丰富完善甘肃文化旅游数据资源,建设专题性的文化旅游数字资源库,形成对甘肃文旅大数据中心的强有力支撑。建立甘肃文化旅游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加大横向部门和纵向行业数据融合归集力度,加快形成全省上下联动的文化旅游数据体系。

(二)优化以服务为中心的功能云

围绕游客需求和技术进展,不断完善服务、管理、营销等信息化功能,推进全省文旅产业全覆盖、服务全链条、管理无死角全方位的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支持指导各市县搭建包含文化和旅游资源管理、12301旅游投诉、导游管理、网评、旅游团队电子行程管理、智慧博物馆、智慧图书馆等业务应用系统功能的智慧管理平台,为游客出行提供智能化服务。

(三)丰富以游客为中心的内容云

在已建成甘肃文旅内容云项目的基础上,升级建设甘肃文旅宣传IP内容云,聚合全省优秀文化旅游品牌、创意IP、文创产品、动漫作品、民俗艺术、文娱生活等专业作品及用户作品,通过标准化、可挖掘、可评价、可分享的方式,实现文化旅游内容公共服务向更深、更广、更细、更实的方向全面发展,整合零散的、孤立的公共内容资源,帮助快速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实现内容消费的供需精准匹配,构建科学的内容服务体系。

专栏五

甘肃省文化旅游内容云平台提升项目



对全省优秀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专业化挖掘、品牌化梳理、系统化包装、聚合化呈现,实现全省文化旅游资源的数字化集成展示和应用。在文化旅游内容创作领域推行PPP模式,吸收大众创意,吸引社会力量、专业机构参与甘肃文旅内容创作。

五、提升智慧文旅基础支撑能力

(一)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和旅游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平台和机制。依托兰州大学旅游信息融合处理与数据权属保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旅游信息融合处理和数据权属保护发展前沿与智慧旅游的需求为导向,从信息处理和数据安全两个方面开展旅游信息融合处理研究、旅游数据权属保护研究以及应用的基础性、共同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研究。推动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在全省智慧景区、智慧场馆、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等业态的转化及示范应用。打造在全国具有标杆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参加文旅、科技展会,加强经验交流与交易。

(二)推动文化和旅游技术创新应用与载体建设

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十四五”末,建设10-15个5G文化旅游示范应用场景,培育3-5家“互联网+旅游”创新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创建2-3家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实验室等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载体,力争打造国家级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培育和认定一批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型、科技型龙头企业。升级线上“地图”功能,推动全省A级旅游景区、文博场馆将游客服务功能与电子(实景)地图连接打通。

(三)加强智慧文旅智库建设和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甘肃旅游智库、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等智库机构的决策咨询作用,紧紧围绕全省智慧文旅建设,通过召开座谈会、咨政会、论证会等方式,就智慧文旅重要政策、重点实施项目、重大品牌建设等事项开展专题研讨、决策咨询、项目论证。联合省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组织申报一批科研项目,开展文化和旅游领域智能科学、体验科学、跨内容识别及分析等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加强文旅融合创新基础理论、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隐私安全、算法模型、平台治理等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研判。举办智慧文旅论坛等相关交流培训活动,发挥智库决策咨询功能。实施“520”计划,引入5名首席智慧文旅专家,20名智慧文旅优秀青年博士,给予配套待遇。

专栏六

1.甘肃文旅融合数字化图谱项目

依托“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建立文化和旅游融合数字化图谱,通过数字化图谱构建文旅信息数字化保护平台,打造文旅新消费体系。通过信息安全技术手段,搭建涉及文旅消费品(包括门票、文创产品、数字图像、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等)的数据资源保护,促进整个数字化市场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

2.甘肃智慧文旅数字孪生项目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逐步实现景观、建筑、文物、数据的可视化,探索在有条件的景区、博物馆打造虚实统一、实时互动数字孪生体,在数字场景中高精度3D还原景区景点全貌,让用户突破时空限制,畅享“云”游。融合3D、AR、VR等新一代的图形技术,并通过移动设备触达用户,提升沉浸式体验。通过对景区数据、LBS数据、游客数据的接入管理,实现景区、景点、游客的无缝连接,助力运营决策。

3.智慧文旅标准化建设项目

发挥甘肃文化旅游标准化委员会作用,确定一批标准化示范单位,制定修订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民宿、智慧场馆、数据交换等系列省级智慧文旅标准,新编制并发布行业地方标准15项,构建智慧文旅标准化体系。开展标准化试点和示范工作,积极探索推进智慧文旅服务个性化和差异化。依托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科研和技术优势,加快研制石窟寺数字化地方标准,推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4.智慧文旅人才服务平台

打造智慧文旅人才服务平台,通过系列系统培训项目逐步建立“企业库”“人才库”和“知识库”,打造为文旅管理部门、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文旅企业、社会从业人员提供实用高效的实习实训、人才培养、评估评测、人才流动的行业性服务平台。

六、完善智慧文旅业态基础建设

(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紧抓新基建契机,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云、网、端”基础设施。提升5G网络覆盖率,围绕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博物馆、图书馆等优先部署5G网络,推进“5G+智慧旅游”应用落地,“十四五”末,实现全省5A级旅游景区5G网络全覆盖。利用GIS、北斗系统、遥测、虚拟仿真等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景区道路、设施数据和运行状况等进行采集,对文化旅游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智慧景区建设

鼓励A级旅游景区与“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全面对接,通过APP、小程序普及语音导览服务,为游客提供景区内的观光线路、主要景点的文字和语音信息,提供景区周边旅游资讯的查询,重点打造VR体验、景区直播、数字讲解等智能应用场景。“十四五”末,全面完成4A级以上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推进景区智能停车场建设,支持车牌识别、停车引导、反向寻车、自助缴费等功能,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

(三)智慧旅行社建设

建设完善基于移动端的旅行社信息门户,对从旅行社介绍、行程线路、景区景点、入住酒店、导游和旅游合同等信息数据进行查询展示。建立合同管理系统,对旅行社与游客签订的合同进行统一编码并电子备案。建立导游管理系统,为全省执业导游建立电子档案,通过导游证编号即可查询该导游的行业记录和资质情况,实现对导游的信息化管理。

(四)智慧酒店(民宿)建设

推广酒店(民宿)智能设备应用,增加游客自助登记入住设备,提供预订、查询、支付、房卡发放、打印交易凭证等功能,使游客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智能自助设备的身份验证系统、人脸识别等技术办理入住和退房手续,节约酒店管理成本,有效提升旅游服务。在酒店(民宿)客房内布设智能终端,主要功能包含酒店信息查询、旅游景区信息速递、景区视频展播、景区交通一键通等服务。“十四五”末,建设20个智慧酒店(民宿)示范点。

(五)智慧厕所建设

加快旅游厕所智慧化改造,对景区厕所进行智慧化改造,实现对游客流量、空气环境、厕位信息等的全方位监测,实现旅游厕所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十四五”末,全省5A级旅游景区实现旅游厕所智慧化改造。

专栏七

云游甘肃项目

以全省5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推动5G+4K/8K超高清技术在景区云直播的应用示范。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产品,开发一批沉浸式体验项目。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开展常驻旅游演艺项目,鼓励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线上演播项目,促进戏曲、曲艺、民乐等传统艺术线上发展,拓展“云旅游”“云演出”“云观展”“云游艺”等文化旅游消费新形式。

七、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进程

(一)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

建设甘肃特色文化信息库,整合全省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剧场等资源数据,搭建线上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建成一批特色城市书房。在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设一批文旅信息阅读服务点,配置数字阅读及旅游信息服务设备。推动文溯阁《四库全书》数字化及全媒体出版开发,通过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实现非遗工作全流程管理数字化。创新运用新技术与文物结合,打造数字化博物馆互动服务体系。

(二)推动公共场馆智慧化建设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鼓励建设智慧博物馆、智慧图书馆、智慧文化馆、智慧美术馆、数字档案馆以及乡镇数字文化驿站和村数字文化服务点。建立数字展览馆,开展虚拟讲解、交互体验等数字化服务和云游览等相关活动。探索利用沉浸式投影屏幕、体感捕捉、可触摸屏等设备以及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设置重要景观、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全景图像或三维场景的在线虚拟体验。

(三)推动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

以国家公共文化云、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云、“陇上飞阅”为依托,以省图书馆、省文化馆、甘肃画院为主体,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渠道,加快智慧图书馆、智慧文化馆、智慧美术馆以及乡镇数字文化驿站和村数字文化服务点数字资源整合,打造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服务总平台、艺术普及资源总库、艺术普及文创中心、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大集成、大展台。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实现包括智慧分析、智慧评估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在内的智慧化运营,优化数据反馈模式,获取用户画像,为差异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专栏八



1.智慧博物馆

通过数字化手段真实、完整地记录博物馆数据,实现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与残缺文物的虚拟修复。实现全方位的展品活化与展示创新,为游客创造方便快捷的文化体验。从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三个方面,实现文博院馆对公众、藏品、馆务等的智能配置和信息聚合。“十四五”末,全省完成30家智慧博物馆建设。

2.智慧图书馆

推动智慧图书馆统一平台建设,优化数字文化馆图书馆总馆、平台功能。以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为核心,搭建一套支撑智慧图书馆运行的云基础设施,搭载全网知识内容集成仓储,运行新一代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建立智慧化知识服务运营环境,在各级图书馆及其基层服务网点建立实体智慧服务空间,打造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和主体自有知识产权的图书馆智慧管理系统。



八、壮大数字文化产业

(一)培育壮大数字内容品牌

深入挖掘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长征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内涵,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听、网络出版、数字艺术等产业形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化IP品牌。建设敦煌、兰州两个动漫创意脚本基地,促进动漫企业与VR/AR、MR、裸眼3D等前沿科技结合。建设具有鲜明动漫产业形态的特色聚集区和动漫文化体验馆。推进动漫IP与老字号跨界合作,互相赋能。开展甘肃文旅短视频传播创新“云创意”工程,制作和推广若干具有突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甘肃特色文旅短视频精品。运用AI创意制作等智慧媒体技术,打造甘肃文旅精品纪录片名片产品。策划创作“云游丝路”系列融媒体娱乐文旅产品,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VR旅游项目,打造甘肃文旅新亮点。

(二)加快数字文化产业业态创新

支持省内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创作、生产和传播等向云上拓展。提高线上制作生产能力,培育一批符合互联网特点规律,适合线上观演、传播、消费的原生云演艺、云展览产品。在文化、旅游、民俗、美食、电商等领域与5G、短视频、音频、虚拟现实、在线直播等新技术业态相结合,引入短视频服务类、音频服务类、云服务类、电商类企业,以数字内容生产为抓手,打造“线上引流、线下转型”的发展新模式。

(三)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

健全文化数据产品和服务体系,打造一批数字文创特色产品,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文化产业化。鼓励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等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激发数据资源要素潜力,推动产业链创新与应用。培育1-2家数字文化产业领军企业,打造1-5个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建设50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动实施文旅产业招商、优质项目遴选、政银企对接活动,充分调动产业链上下游和消费者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专栏九

1.甘肃特色IP授权平台

挖掘提炼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长征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的独特内涵及IP价值,提升通过“故事驱动+创意转化+科技提升+社群运营”的方式孵化一批故事、形象、产品、名人和景区IP品牌。借助国内大型网络IP交易及创新平台,助推省内优质IP加快授权转化和价值变现,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网络视听等方式讲好甘肃故事。

2.“云游丝路”融媒体娱乐文旅产品开发

通过实景数字化互动游戏设计,开发“云游丝路”游戏,打造甘肃文旅新亮点。探索进行互动游戏与实体商店相结合,实现文旅衍生品网络直购。开发在地VR体验项目,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VR旅游项目,扩大甘肃文旅品牌知名度。

九、促进智慧文旅融合发展

(一)推动智慧文旅跨界融合发展

推进数字文旅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消费品工业、智慧农业融合发展,与金融、物流、教育、体育、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发展动能。重点依托工业科技、生物医药、重离子科技等重大成就,创新开发矿山公园、酒文化博览园、火星基地等科技旅游景点。开展房车自驾游、登山露营、户外运动、沉浸夜游等旅游装备自主创新研发,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孵化衍生功能的科技型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与旅游智能化融合,继续实施网络“后备箱”工程。

(二)推动数字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逐步实现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区5G网络全覆盖。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对文博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对历史名人、诗词歌赋、典籍文献等关联信息进行实时展示。实施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再现工程,数字化采集长城、长征、黄河甘肃段的珍贵文化文物及生态资源,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建立遗址遗迹、生态景观的“数字档案”,打造长城、长征、黄河文化数字场馆矩阵及数字展示网络,建设一批数字文化体验厅、数字文化体验馆、数字文化体验园,构建数字国家文化公园体系。

(三)发展智慧乡村旅游

以全省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为重点,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利用电子商务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建设专项工作。鼓励采用网络直播、网站专题专栏、小程序等线上营销方式,推介省内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推动更多脱贫地区旅游业商户“触网”,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营销。持续抓好乡村旅游、民宿客栈、民俗演艺及“一包如意走丝路”文创、“甘味”农特产营销,打响“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品牌。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支持社会资本和企业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专栏十

1.甘肃智慧文旅开放式创新平台

规划智慧文旅创新工坊集群,建设文旅特色业态创新与创意孵化平台,广泛调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及高校等全社会智力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为甘肃智慧文旅产业建设提供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的资源聚合能力与转化应用能力。

2.甘肃文旅康养平台

建立甘肃康养目的地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从空气、水质、生环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康养目的地环境质量。丰富甘肃文旅康养服务,通过APP、小程序为公众提供康养目的地推荐、品牌宣传、线路规划、信息咨询、产品预订、VR体验、旅游安全、健康教育等功能,创新实现康养消费服务。

3.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再现工程

统筹“一部手机游甘肃”、甘肃省文化旅游数字基因库、甘肃省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数字文博云平台、甘肃省石窟寺及相关文物数字资源库与文化旅游共享服务平台、甘肃智慧旅游数字孪生平台和智慧景区建设等项目,加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主体功能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甘肃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数字化保护展示体系,实现资源保护数字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和产业融合网络化。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指导推进全省智慧文旅建设,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智慧文旅管理体制,强化智慧旅游建设统一管理和宏观把控。加强与工信、科技、金融等部门协作和政策衔接,统筹部署和落实相关任务措施。与相关技术部门加强在数据交换、业务协同、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共享与协作,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智慧文旅建设协作机制。各市州、县区将智慧文旅建设工作纳入地方文旅发展总体规划中,鼓励市州、县区开展数字化创新应用和智慧文旅产业发展先行先试。

二、加大财税支持

将智慧文旅建设纳入各级智慧城市建设范畴,争取财政预算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旅游行业试点示范项目和相关科技支撑项目资金支持。统筹用好旅游发展专项等资金,对智慧文旅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重点项目等予以支持。探索设立文化和旅游科技专项(项目),采取直接补贴、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推动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及应用示范。创新投融资方式,借助市场化手段和PPP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甘肃智慧文旅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重视人才建设

加强智慧文旅高端智库建设,做好全省智慧文旅理论研究、宏观谋划、顶层设计和业务指导。创新校企协同机制,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重点加强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培养。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学科共建,重点建设一批引领全国的文化艺术和旅游领域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鼓励有关院校和相关院团(企业)展开智慧文旅培训,建设一批文化和旅游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等。创新省内文旅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培养全省智慧文旅人才梯队。

四、强化责任考核

建立智慧文旅重大项目库,明确规划入库项目的任务分工、路线图和排期表,并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依法依规推进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实施专项督导和评估机制。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建立智慧文旅目标责任制,将智慧文旅纳入年度考评目标,对景区、场馆、酒店、旅行社等文旅服务单位和企业实行量化考核,作为质量评定复核的重要依据。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智慧文旅项目和成果进行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推广价值等方面综合评估,持续提升智慧文旅工作水平。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