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的爱护!
6.穆陵关文物古迹
穆陵关北侧有常将军庙。唐沈亚之《沂水杂记》云:“沂水北一百里有将军岘,甚灵,民置祠路左。将军曾为五郡牧,姓常名玄通。因筑城失主将意,斩之,其尸数日不仆,有立尸台。”传说当年齐宣王派常将军带领民工修长城,常将军曾和民工说定,他走到哪里长城就修到哪里。常将军家是穆陵关北常家沟人,当快修到穆陵关时,常将军想到家中看望一下,但忘记与民工说明,便拐弯向北走去,民工就跟着把长城修到了常将军家附近,这就是二道长城的来历。后齐宣王得知,便以私自探家误修长城之罪杀了常将军。不久楚军北上攻齐,损兵折将,昼夜苦战,终于攻破了穆陵关防线,不料又被第二道长城挡住。询问当地百姓,皆言至齐国国都有十道长城,于是楚军知难而退,齐国才免遭劫难。这时齐宣王认识到多亏常将军修筑的第二道长城,于是下令建庙、铸像以作纪念。据《东镇沂山》一书记载,常将军确有其人,河南温县人,曾任东晋领兵刺史。因作战失利为前秦所俘,被任命为穆陵关戍主。384年,东晋大将谢玄率军攻打青州,秦王命常将军加固城防。常将军不服前秦,心向东晋,因此草率应付。秦王苻坚临穆陵关巡防,见其违令塞责,疑有通晋背叛之心,下令斩杀。其尸立而不倒,数日依然。晋军攻关,遗体忽然闪闪发光,显灵助阵。秦兵一见,士心涣散,弃城北逃,关遂克。直到晋军车马辎重顺利入关,遗体方仆伏而息光。军民见此奇光神威,无不惊讶。人感其生前志于国家,死后忠魂不散,再显灵光,便立祠塑像纪念,故名“常将军庙”。
此庙始建于东晋末,发展到北宋,格局整齐,殿庑俱全,建造精致,规模极为可观。《东镇述遗记札》载:“淳化中(992年),于旧地拓址再造。殿祠原制,道舍改营,增建左右两庑,随垣闾阖更为山门,楣上嵌石额,为隐逸傅霖题,正书,笔力劲练。大殿将军造像黑金,颇大,为邑内独尊。”其时,正殿铁铸将军造像,屈膝端坐,高达6米许,镂金错彩,纤微毕具,神躯雄健魁伟,双目炯炯若生,形象威严肃穆。两庑泥塑护法神,威风凛凛,神态鲜明。院外岩崖起伏,杂树花木相绕,茂密成林,风景宜人。院内苍松古柏,钟磬时鸣,香烟缭绕,景象阴森而清雅。祀事一年多祭,特别于沂山春秋庙会之际,信士往来不绝,香火极盛。
将军庙名闻南北,游人四时络绎,留下不少吟咏赞歌。明方正比《常将军庙歌》有云:“雄关杀气凝长云,流泉鸣咽寒斜曛。一方慕义有公道,高祠瞻拜常将军。”明户部郎中傅国《题穆陵关后常将军庙》曰:“半岭阴崖石庙幽,茫茫陈迹二千秋。古苔无径谁曾入,力疾披榛我创游。风雨无忧身是铁,沧桑历看世如沤。只今四海为同室,应悔长城枉筑愁。”
穆陵关东北侧是普照寺遗址。普照寺是青州、沂山地区较大的一处寺院,《青州府志》等有载,金代为其鼎盛时期。寺内松柏参天,殿宇整严,晨钟暮鼓,木鱼声声。一古松冠若华盖,荫可亩许。传金世宗封沂山,巡穆陵关,幸普照寺,对此松大加赞赏,封其为“大夫松”。有甘洌清泉一泓,四时长流,民饮多赖此水。元初撤穆陵县,寺渐荒废。明末傅国游访时,仅存大钟、孤松及残碑数幢。面对古寺残垣断壁,傅国感慨万千:“古寺穆陵县,县墟寺已荒。寺犹余断碣,县杳无遗隍。柏剪阴仍绿,泉幽水益香。草根残碎瓦,人说古僧房。”
相传穆陵关曾有汉碑,已毁无存。《东镇述遗记札》载:“晋、宋(刘)刻石,仅见残石片字。唐宋五碑,倾倒残断,字亦漶脱,难辨其意。立者五石,早为金天德四年《重修穆陵关记》,再为元至正十二年创建戍楼碑。其它皆明碑,一为礼部右侍郎薛宣诗刻,余二为修葺戍楼刻石。”由上可知,原有古碑碣十余幢。现存立者,惟明、清碑各一幢,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标志碑。关上曾有古槐古柏五棵,已有数千年之久。最大的一棵在关东南侧,枯空的树洞中,可容七、八名儿童在其内玩耍。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