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游行鲁西 第二十七篇 红嫂和沂蒙母亲
老普 于2008-01-28 02:30:08发表于长城小站
img_file=/photo/upload/2008/01/1201458608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8/01/1201458608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8/01/12014586082.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8/01/12014586083.jpg

游行鲁西 第二十七篇 红嫂和沂蒙母亲

  离开孟良崮,我们沿205国道北返,路过垛庄,到一个叫界牌的镇子右转走县道,前往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横河村是红嫂明德英的家乡。
  “红嫂”是一个集体,若干年前,读军旅作家李存葆的长篇报告文学《沂蒙九章》,最感动的是李访问一位老大娘后,分别的时候,老大娘拿出手工纳掌的布鞋,让作家带给部队上。原来那布鞋是数十年前,老大娘还是一个大姑娘的时候,为解放军做的军鞋。可是战争结束了,没人再来收她做的军鞋,就一直压在箱底。直到与部队的作家见面,她才拿出来,托李存葆一定把军鞋带给队伍上。这个故事让我感动很久,我想这位老大娘就是红嫂,沂蒙山区所有曾经支前的妇女大嫂都是红嫂,而明德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明德英,1911年出生于沂南县岸堤村,两岁时因病致哑,25岁嫁给横河村的李开田。1941年11月3日晚,在日伪军突然包围山东纵队司令部的激烈战斗中,一个遍体鳞伤的小战士艰难地跑到明德英家中,明德英见是自己队伍上的人,便急忙把小战士隐藏在一座石墓里,她发现小战士因流血过多昏了过去,便急忙为他包扎伤口,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她毅然将自己的乳汁喂进小战士干裂的口中。之后又杀了两只母鸡熬成鸡汤为小战士滋补身体,经过明德英半个多有的精心料理,小战士终于康复并返回了部队。1943年,明德英又从鬼子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了13岁的小八路庄新民。1955年在上海工作的庄新民终于与明德英取得了联系。
  明德英老人已经于1995年去世,而我仍然驱车前往她的家乡。在横河村商店前,几位妇女得知我门来寻访“红嫂”,告诉我们“没了”,山东话就是人已经去世了,村里也没有相关的纪念物。“要看红嫂你们去辛庄吧,我们的红嫂让人家抢走了。”在妇女们的指点下,我们前往同属马牧池乡的辛庄,参观了“沂蒙母亲王焕于纪念馆”。
  辛庄的地貌很特殊,东南西三个方向被一条河流环绕,形成天然屏障,只有北边空出。由于这个有利地形,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部,山东党政重要机关都曾经设在这里。
  王换于( 1888-1989)是沂南县岸堤镇圈里村人,后嫁到辛庄。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换于投入抗日活动,数十次地完成情报传送任务;1938年冬,已年过半百的王换于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村妇救会长,艾山乡副乡长,她的家成为坚强的抗日堡垒户。1939年春以后,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就经常住在王换于家。同年6月徐向前、朱瑞率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到沂蒙后,也长时间住在王换于家。从此,王换于的主要工作就是率全家照顾好领导的生活起居和抚养战时托儿所的孩子。战时托儿所最多时达50余人,都是八路军将士和革命列士后代。为了抚养革命后代,她的两个儿媳妇的奶水大部分用于哺育托儿所孩子,而王换于有4个孙子、孙女先后夭折。除此之外,王换于还掩救过一大批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掩藏了许多抗日物资。1989年世纪老人,沂蒙母亲王换于去世,享年一百有一。
  “王换于纪念馆”就设在她的故居,于2003年翻建落成。这是一座普通农舍,而在这里的百年老屋中曾经哺育长大抗日将士的几十个后代。共和国的两位元帅,罗荣桓和徐向前曾经在这里指挥抗战,铭碑上赫然罗列这里是: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
  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部旧址
  山东省政府旧址
  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旧址
  于是,可以理解沂蒙母亲的内涵和功绩。
  
  明德英和王换于,沂蒙山区的两位伟大女性,她们的家乡相距不过5公里,她们之间有距离吗?史载:11997年,有关部门在鲁中烈士陵园为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立碑纪念。

图一:沂蒙红嫂明德英(网络照片)
图二:沂蒙母亲王换于塑像
图三:百年老屋
图四:山东党政领导在王换于家,背景为老屋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普修改于2008-01-28 03:17:02
返回首页
:: 长城小站 www.thegreatwall.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