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转帖:中日大决战--战机转旋(转自铁血论坛)
吴桐 于2005-11-07 22:20:53发表于长城小站
第五章 战机转旋

                1

  1938年夏季。

  日军锋芒毕露,大举进攻。中国军队则处于节节抵抗、节节后退的局面,然而,此时中国的两大政党领袖却在深入分析形势后,同时对战争作出各自的重要判断,认为战争已进入大转变时期。

  毛泽东认为:中日战争,由于有敌后千千万万民众武装起来反抗,大难中的中国将有转旋之希望。这个希望,除坚信能取得抗战胜利之外,还有更深意义上的希望。

  蒋介石认为: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在总体上与德、意两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是一致的,这就势必损害美、英等国的利益。因此,他坚信中国的孤军奋战状况,定有转机。

  1939年10月底,在第二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曾向他的将军们鼓劲打气。他说,自德、意两国在欧洲发动侵略战争起,东方和西方的战争就紧紧联在一起了,因此,中国的抗战就决不是孤立无援的。蒋介石心中有数:日本人要打败中国不可能,中国人要单独将日本军队打出中国去,至少在短期内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他在会上提出,中国问题的解决,有待于世界问题的解决;中国问题的解决,必将得到世界民主国家的支持和援助。我国我军今后的任务就是坚决抗战,决不和谈,决不妥协,力争取得最后胜利。

  其实,这一场已经在东方和西方打起来的战争,使世界许多国家都感到有被卷进战争旋涡的危险,尤其像美国这样的在世界各地有众多“利益”的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是:要嘛参加战争保卫“利益”,要嘛坐等失去这些“利益”。

  美国总统虽然在法律上享有对外宣战的大权,但是,罗斯福要让美国参战,却绝对没有像大日耳曼民族的“伟大领袖希特勒”和意大利的“伟大领袖垦索里尼”那样,凭个人或几个人的意愿就可宣战那么方便。

  美国的政治制度,制约着总统个人的意志,避免了美国过早和盲目参战,因而使美国得以在别国相互杀得鲜血淋淋的时候,自己却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最终使美国成为那场旷日持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负的仲裁者。

  美国人民掀起了“反对将美国人民的子弟送去做无谓的牺牲”的反战运动,使得罗斯福政府不得不服从于国民心理。在二次大战前的一个较长时期中采取了“中立”政策,尽一切努力避开大战旋涡,就是在希特勒德国大肆入侵波兰,英、美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罗斯福还发表演讲,向持反战态度的美国人民宣布:“这个国家将仍是中立国家——我希望美国能避免这场战争,我可以向你们保证,再保证,你们的政府将为实现这个目的而尽一切努力。”

  为了避免惹火烧身,美国政府对苦战中的中国和欧洲反侵略国家,采取在不过分刺激侵略者的情况下,悄俏给予一些经济援助。同时,美国政府和商人,与日本等侵略国家的商贸往来照做不误,大赚其钱。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订了意在恫吓美国,阻止其援助被侵略国家的军事同盟条约,条约中用十分露骨的字眼警告美国:“如果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罗斯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警告,赶紧向美国人民发出警报:“美国文明从来没有遭到过现在这样的危险。”

  罗斯福认为美国已无法避免一战,美国现在面临的已经不是参不参战的问题,而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参战才最有利的问题。

  罗斯福认为正在进行着的世界大战,好比一场橄榄球比赛,现在场上冲杀的第一梯队有俄国人和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英国人。美国要大力支持他们更加英勇地同对手冲杀。美国则应做好一切准备,预定充当球赛进入高潮后得分的跑手。

  此时,美国对参战问题,仍持慎重态度。

  1940年12月7日。

  蒋介石收到驻美大使胡适博士发来的电报。主要内容有三点:

  1.美国会批准借一亿元巨款援助中国抗战。

  2.已在美国购买一部分飞机。

  3.中国政府拟雇用美国飞机师一事,美国也准备给予大力支持。

  同时,胡适还告诉蒋介石,“旬日以来此间政府所能为力均已尽力做去,其不能为力之处,皆因美国并未参加战争,亦不愿卷入战争。想中国领袖自能谅解。”

  可是,此电发来仅一个月零四天之后,胡大使又给蒋介石发回一篇长长的电报,以激动的心情向他报告。说,罗斯福已改变不愿参战的态度,美国的政策也有大的转变。

  1941年1月10日,胡适大使致蒋介石电:

  美国之国际政策,数月来急转直下,罗总统上月廿 九日之广播词,与本月六日之致国会词,均为最重要之大政宣言。其要旨凡八点:(一)公然承认美国百十七年来之安全,实由于英美海上之合作。英若颠覆,美必孤危。(二)公然承认民主国家之政治哲学与侵略国家之政治哲学势不两立,绝无妥协之可能。(三)公然指出九月廿七日柏林三国盟约是侵略国家对美国之威胁。(四)公然指出美国现时所以暂能避免战祸只是英华苏三国之苦力抗战,使战祸不波及美洲。(五)故六日国会词明定美国政策三大纲:(甲)以全力经营国防,(乙)对任何为自由而抗战之勇敢民族,美国皆承担充分援助之义务。(丙)道义与本国安全均不许美国默认一切牺牲他国自由 换来的和平。(六)为贯彻上述政策计,美国必须加速增 高生产力,健全国成为民主国家之大兵工厂,凡敢于抗 拒侵略之民族所急需之物资,美国应尽力供给,倘一时 不能付现款,亦应许其继续采办,俟战事结束后,陆续 抵还。(七)此项援助并不违反国际法,亦并非战争行为,若侵略国家单方欲作如此解释,认为战争行为,美国亦不受其恐吓。(八)吾人所期望之新世界,不是世界侵略者,所号召之新秩序,乃是一种道义的秩序,至少要使世界任何民族皆享四种基本自由:(甲)为言论自由;(乙)为信仰自由;(丙)为解除穷乏之苦》(丁)为解除侵略之危害。以上八条为罗总统两篇大文章之要旨,其魄力之雄伟,立言之大胆,均为三年来所未有。……

  1941年1月,罗斯福在总统换届竞选中,战胜对手威尔基,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唯一的一位任期超过两届,连任三届的总统。 1月20日,罗斯福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演说,向美国人民和全世界阐明了他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世界面临的严峻现实,未来的凶险和美国政府的态度。他说:

  ……对我们来说,由于事态的急剧发展,现在已经到了稍停片刻和作一番审查的时候——重新想一想我们在历史上占据了什么地位,重新看一看我们现在和可能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将因迟钝而冒真正的危险。

  罗期福在回顾自己从1933年到1940年,这两届执政期间,采取了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既避免卷入战争,又避免了国内的危化使美国得以休养生息,从而增强国家实力。他把这些都归功于美国的民主制度。

  他在演说的最后说:

  “……1789年,我国第一位总统在他的首任就职演说中作过预言,他的话宣布了美国的命运——这些话似乎完全是针对今年1941年说的:‘人们理所当然地、满怀深情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把维护神圣的自由之火和共和制政府的命运系于美国人所遵命进行的实验上。’如果我们丢掉那支神圣的火炬——如果我们让它在怀疑和恐惧中熄灭——那么,我们就会抛弃华盛顿经过如此英勇和成功的斗争而确立起来的命运。为了维护美国的精神和信念,我们现在和将来都完全有理由在国防事务中作出任何牺牲。

  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的险恶形势,我们的坚

  定决心是捍卫和维持民主的完整。”

           2

  希特勒一直坚定地认为德国与美国免不了有一场较量。

  希特勒战略的秘诀是:远和近攻,并且一次只攻一个。因此,收拾“山姆大叔”只有等到收拾了英国佬和俄国佬之后,才能动手。

  希特勒清醒地看到,随着战争的残酷进行,交战双方在人力物力上大大消耗,远在太平洋西海岸的资本主义暴发户美国,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令人望而生畏。

  阻止美国参战是希特勒全球战略的一贯原则。

  1940年9月的轴心国军事同盟条约,实际上是企图恫吓美国,阻止其在幕后煽风点火,偷偷摸摸支持中、英等国。这一举动,却被罗斯福政府将计就计,作为法西斯集团对美国文明的挑衅和战争威胁,向美国报警,以期赢得全国民心一致,支持政府参战。

  希特勒派驻华盛顿的大使的主要任务,就是用尽一切手段,包括贿赂国会议员,试图津贴作家和资助“美国第一委员会”,来支持美国孤立主义者,使美国在战争中不参加到法西斯侵略者的敌人方面去。

  1941年上半年。

  希特勒在决定进攻苏联,而尚未发动之前,低估了俄国的抵抗力量,认为凭德国的军队,可以轻易打败苏联。于是,竭力怂恿和鼓动日本进攻英属新加坡,其目的在于迫使英国迅速屈服,从而使美国不参战。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独裁者认为,只要日本在太平洋英殖民领土上狠狠教训了英国人,却尊重美国的利益,就会使美国更加害怕战争。同时,美国由于受到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威胁,就能有效地将美国的兵力牵制在该地区,而无法帮苏联的忙。

  为了给日本的南进打气,希特勒向日本驻德大使松冈将军许诺说,一旦日本南攻英属领地,造成日、美冲突,德国将对美宣战。

  1941年6月22日。

  希特勒以五千多架飞机,一百九十个师的兵力,从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三千公里战线上,向苏联发动闪电进攻。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是,希特勒也感到苏联疆土之辽阔,兵力之雄厚,抵抗之顽强,是他的纳粹军无法一口吞得下去的。面对这一新的情况,希特勒马上改变了要日本南下攻英的打算,在纳粹军进攻苏联的第六天,就迫不及待地要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急电德驻东京大使欧根•奥特,要他尽一切努力使日本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向西伯利亚进攻。

  7月10日。

  德军在苏联的进攻势如破竹。德外长再次给驻日大使去电,以更加迫切的心情要求日本出兵,会攻苏俄,他说:“我要求你用一切办法继续要求日本尽早参加对俄国的战争。日本参战越早越好。德、日两国的目标当然仍是在冬季到来之前,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会师。”

  当时的日本出于两方面的原因,未能使希特勒的战略企图如愿以偿。

  一方面,日本陆军几乎大部深陷于中国战场,无力抽兵北进。另一方面,日本海军却热衷于南进太平洋。随着东条英机控制日本局势并于10月就任内阁首相以来,他认为日本陆军久留中国战场,不能再有大的作为,但陆军配合强大的海军,在太平洋上还可以大显身手。因此,日本政府狂妄的南进计划,已经付诸实施,并进一步加快了准备步骤。而对希特勒的要求,则虚与周旋,这就是日军不出兵西伯利亚的真正原因。

  斯大林通过多方渠道基本摸透了日本的意图,得以放心大胆地从西伯利亚抽调了五十多万大军,转到西线,大大加强了西线苏军的反击力量。

  1941年12月8日(当地时间12月7日)。

  日本终于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棋盘上,投下了一颗最冒险的棋子——奇袭珍珠港,向美国人开战。

  珍珠港事件使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几乎被全歼。

  当天,天皇发表广播讲话,对美、英两国宣战。

  珍珠港事件的同日,罗斯福总统向美国人民宣布,此日为美国国耻日,发誓领导美国人民报仇雪恨。美国朝野内外,各阶层人士的意志一下被珍珠港的火海给熔炼成一块。罗斯福政府顺利通过了国会审核,并于第二天宣布对德、日、意法西斯处于战争状态。

  日军奇袭珍珠港,对美、英宣战的消息传到中国,艰苦抗战的中国军队,从前线阵地到后方重庆的街头,将军和士兵都一片欢腾,庆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

  12月8日凌晨,蒋介石在重庆郊外黄山乡居接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告急电话,立即返城,上午八时召开高级幕僚会议,决定正式对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宣战。同时,决定向美、英等国提议,组成反法西斯同盟,并提出三项原则:

  1.成立太平洋同盟和联军总司令部,推举总司令,由美国领导该同盟。

  2.要求美、英、苏与中国一同对日宣战。

  3.太平洋战争胜利前,联盟各国不许单独对日媾和。

  日本在珍珠港的大轰炸,在希特勒看来,他的这位亚洲伙伴简直是神经错乱,是发了疯。避免同美国开战,是他从战争初起直到现在,都竭力努力的事。但是,现在大错铸就,无可挽回。为了将日本更紧地捆在他的战车上,也为了鼓舞德军士气,他不得已而于12月11日硬撑面子,对美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进入了全球战略性的转折时期。

  1941年12月下旬。

  罗期福邀请英国首相邱吉尔访美,共商反法西斯战争大计。英、美三军参谋长取得了一致看法,认为德国是举足轻重的轴心国家,打倒德国是胜利的关键。因为只要德国一失败,意大利的失败和日本的崩溃必然跟着而来。这就是同盟国的“先欧后亚”战略方针。

  1942年元旦。

  美、英、中、苏等二十六国在华盛顿发表反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宣言》,决心共同对轴心国作战,决不单独媾和。

  《共同宣言》的通过发表,标志着反法西斯的世界力量正式结成牢固的作战实体。自此以后,各国反法西斯军队相互支持,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统一部署,逐步取得并扩大战役、战略主动权,直至最后取得二次世界大战的彻底胜利。

返回首页
:: 长城小站 www.thegreatwall.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