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转帖:中日大决战--初期反攻3
吴桐 于2005-11-07 22:00:09发表于长城小站
          5

  1939年5月12日。

  约七百名外蒙军在诺门坎以西渡过哈拉哈河,进入伪“满洲帝国”境内,与满军发生冲突。驻守该地区的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立即前往支援,苏军也赶来为蒙军助战,引发了历时五个多月的日、苏诺门坎之战。

  诺门坎之战上演了一出由日、苏军在中国领土上,为各自扶持的割裂中国的所谓“国家”反击“侵略”的滑稽戏。

  但是,它却引起了中、日、苏、德、意等国外交关系的新变化,并由此加剧了日军对中国战争的专一性、残酷性。

  关东军司令官在得到大本营陆军部闲院宫参谋总长的认可下,决定膺惩并粉碎苏蒙军的侵略行为。为第23师团增调了两个坦克联队和第7师团一部兵力,并以步兵十三个大队,反坦克炮一百一十二门,坦克七十多辆,汽车四百辆和一个飞行团协同,准备反击苏蒙军。

  这已不是国境上的小纠纷,而是使用战略单位部队的一次作战。

  对此,日本中央陆军省部展开激烈争论,一方主张严惩苏军,一方认为应少惹事生非,双方争论不下。最后,板垣陆相出来说:“只是为了一个师团的小事,用得着如此面红耳赤,争吵不休?干脆交由关东军自行处理。”

  板垣陆相表面上持中庸调和态度,实际上是纵容关东军对苏开战。

  关东军司令官得到陆军省部的同意,又得到大本营陆军部参谋总长的认可,实际上就是天皇的默许,便立即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奔腾起来。6月27日,突然出动大批机群,对塔木斯克进行闪电袭击,击落击毁苏军飞机一百二十四架。日军飞机仅有四架失踪,其实毫无损伤。

  7月2日夜。

  关东军以第23师团主力和其他配属部队,强渡哈拉哈河,以锐不可挡之势,席卷苏蒙军西翼。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与苏蒙军残酷厮杀。苏军以优势的重炮和坦克群堵住日军,并将其打回哈拉哈河右岸。

  日、苏军在距河岸三公里一线对峙。

  7月下旬,日满军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却没有撞开苏蒙军防线。双方再度处于相持状态。

  日本中央统帅部不把苏联放在眼里,决心对其“侵略行为”予以痛击。其实,这些行动都源于有日、德、意三国的防共协定为坚强后盾。可是,当日军在诺门坎同苏军杀得两眼发红的时候,三国协走的盟兄“大哥”希特勒德国,却与斯大林在莫斯科进行十分暖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交易,希望与斯大林结成秘密军事同盟,共同瓜分波兰的领土。

  苏联为了在波兰问题上得到实惠而与德国结盟,便使用巧妙的手腕:在与德国谈判的同时,又与德国的死对头英国和法国进行军事谈判,让德国和英法两方都感到,弄不好俄国人就会倒向敌人那边去。于是,苏联方面获得了左右逢源的局面。

  希特勒一改常态与斯大林密谈,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轴心国的另两个小兄弟感到失望。希特勒要征服世界,知道与苏联和英、法部不免一战,因此,他在主盟圈定轴心国的“革命对象”时,将苏联列为头号,日本和意大利方面对此毫无异议。但是,当希特勒把英、法也列为轴心国的“革命对象”,并要求日意两国承担对英、法作战的军事义务时,两个小兄弟就不那么情愿了。

  意大利不情愿的原因暂且不提。而日本不情愿,却是因为国内有强大的反对势力。1939年初,内阁首相平沼骐一郎召集陆相板垣征四郎、海相木内光政、外相有田八郎和藏相石渡太郎,前后举行十多次五相会议(内阁最高级会议),讨论是否紧随希特勒参与未来的欧洲大战问题。结果以海相为主,外相和藏相赞同,坚决反对为了一个远在天边的希恃勒,而与远在天边的英国和法国为敌。但是实力雄厚的陆军方面却针锋相对,坚决主张为了轴心国的真诚团结,以希特勒的“革命对象”为敌人。

  平沼首相不顾海军方面和外相、藏相的坚决反对,倒向陆军一边,以政府名义向德国回话:“在欧洲发生战争时,日本保留进入战争状态。”这样,平沼内阁就把自己的政治前途押在了希特勒日后是否讲信用,与日本共同反苏反共上面。

  但是,当平沼内阁表明自己态度之后,才发觉希特勒德国正与苏联偷偷摸摸地搞友好密谈,而且还传出风声,德、苏两国要结成同盟,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此时正值诺门坎战事进入高潮。

  日本方面认为,德、苏间即使签署最小范围的协定,都将是对日本的无耻出卖。因为只要德国与苏友好,哪怕是暂时的,实际上就解除了苏联西线的压力,苏联就会集重兵于远东对付日本。

  日本驻德大使大岛发现, 如同当初希特勒把远东的中国和日本放在一起掂量,认为日本有实力而抛弃中国一样,现在希特勒又把日本和苏联放在一起掂量,认为苏联更有实力。因此,在德国政府内,普遍开始实施抛弃日本,转而积极与苏联结盟的策略。

  平沼内阁为了阻止德、苏勾结,急中生智,也耍弄起外交手腕以制约希特勒。日本突然转而与英国套近乎。于7月15日开始,日、英双方外交官在东京谈判,处理因天津租界发生的一些不愉快事件。7月24日,达成一致意见,日、英两国政府同时发表内容相同的声明。主要内容如下:

  英国政府完全承认日本军队正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战

  斗行为之现实事态,且认识在此状态继续存在情况下,在

  华日军为确保其自身之安全与维持其占领地区内之治

  安,具有特殊之要求,并有必要排除防碍日军或有利于

  其敌人之一切行为及原因。

  在日军达成上述目的时,英国政府无意对之施加任

  何干扰行为或措施……

  这样,日本方面响亮地回击了希特勒勾结苏俄的行为,同时,又达到了孤立蒋介石的目的,而邱吉尔首相却以搞远东慕尼黑,牺牲中国利益,也实现了他不可靠人的目的。最后,吃亏的是中国人

  1939年7月11日。

  日本驻意大利大使白鸟向国内报告,德、苏已结成军事政治同盟,“分割波兰”,“德国放弃与日本的同盟,将日本排除于轴心以外。”

  8月23日。

  德国和苏联在莫斯科正式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和《附属秘密议定书》。

  由希特勒主盟结成的防共同盟,现在又由希特勒亲手破坏掉了。他把忠诚老实的日本兄弟给出卖了。对此,日本内阁怒不同遏,由驻德大使大岛,以此条约违反《日德防共协定秘密附属协定》为由,向德国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

  德苏缔约,宣告了平沼外交的惨败。平沼首相受到国内政治势力的猛烈抨击,8月29日,被迫宣布辞职倒台。平沼骐一郎在辞职声明中痛悔莫及地宣称:欧洲形势复杂离奇,我国以往的政策到此为止,本人辞职下台,日本帝国需要新的首相新的内阁,另行制定新的外交政策。

  8月,关东军和伪满军还在诺门坎与苏蒙军进行数万人规模的大战。

  8月4日。日本陆军省部发布命令编组第6军,专门负责诺门坎方面作战。

  此时,苏军投入第一线战斗的有三个狙击师,七个坦克旅和数千人的炮兵军团,另有五个师和大批飞机处于待机出动状态、

  8月23日。日方第6军以七个大队的兵力,从苏军左侧翼迂回进攻,结果钻进了苏军的“口袋”,被苏军的坦克群轮番冲击炮轰,日军中所有指挥官均相继战死,部队被全歼。

  8月25日。日军再次发动进攻,亦遭失败。

  8月26日以后,日军无力再发动进攻,转取守势。

  9月1日。

  德国军队全线进攻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方面对背信弃义的希特勒引发了欧洲大战的导火线,感到幸灾乐祸。由于受到希特勒所谓反共协定的愚弄和平沼外交失败的教训,新任首相阿部信行于9月4日发表日本政府声明,明确表示日本人的态度:“值此欧洲战争爆发之际,帝国不予介入,决定专向解决中国事变迈进。”

  这表明,日本绝不去履行与希特勒定立的同盟条约,绝不想帮希特勒的忙。欧洲人要打希特勒,尽管打,不必顾及日本参战。

  至于日本同苏联在诺门坎的战争,在阿部首相看来,那本来就是希特勒的事,日本人只是轻信了他的反共诺言,而踩进了那片泥沼中。但日本毕竟还没陷得很深,现在拔出来还来得及。

  只有中国的战争,是日本自主发动的。因此,打好打坏都是日本的事,不指望别人帮忙,更不想让外人来干涉。日本内阁新任首相的声明,实际上是: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事件,除了一中国事变”,他都无意过问。

  根据阿部首相的决择,日本陆军省部于9月3日突然命令关东均“鉴于形势,大本营今后企图主动结束诺门坎方面国境事件”

  9月9日。

  日本驻苏大使东乡向苏方提出停战。

  出乎怠料的是,苏方又一次像张鼓峰事件那样,马上满口答应停战,而且其停战的迫切心情,表现得比日本人还强烈。

  这是因为希特勒已经在波兰的那一边大打起来,并大片大片地掠吞波兰领土。按照德苏秘约,波兰的这一边大片土地,应该由苏俄红军去白领。只是由于日军在诺门坎与苏军冲突大有升级之虑,才使苏军对波兰那片土地无暇旁顾,未贸然出兵欧洲。

  9月15日。

  日、苏双方在莫斯科达成停战协议。次日,苏联红军便大规模越过国境线,直扑波兰领土。同时,陆续将诺门坎方面的汽车、坦克、经西伯利亚铁路运往西线。

  日本这边,也确确实实要专一致力于中日战争。1939年初,日军在华陆军为二十四个师团和四个混成旅团,合计换算为二十六个师团。

  1939年底,日军在华陆军为二十五个师团和二十个独立混成旅团,合计换算为三十五个师团。

  按照日军普通师团的编制,每个师团的士兵人数为:二万六千三百五十四人。三十五个师团,其士兵总数应为:九十二万二千三百九十人。

  1939年末,日军在华有:一个派遣军总部,一个方面军总部、五个军司令部,其各自的直属部队还未计算在三十五个师团内。各军、方面军、派遣军和各师团的军官亦未计算在以上士兵人数之内。

  1939年,在华的陆军航空兵为十六个中队。海军:在华南有第2遣华舰队;在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方面有第3航队。海军航空兵团自成体系,以华中、华南为基地对中国西南腹地进行轰炸,这些也没计算在内。

  因此,在华日军大大超过了百万之众。

  诺门坎事件对日军的刺激和欧洲大战的爆发,不但没有牵制日军一兵一卒,反而加深了中国军队抗战的压力,加深了中日战争的残酷性。

       6

  蒋介石正在忙于长江战场战事时,却又面临“后院起火”的麻烦事。

  1939年8月5日,重庆。

  蒋介石收到留守后方的川军彭焕章、刘元塘、陈兰亭等七个师长的联合通电。通电历数四川省主席兼第29集团军总司令王瓒绪的种种错误,要求将其撤职。

  蒋介石觉得好不新鲜,眨眨眼,只见上面赫然打印着王主席的五条罪状:

  (1)挑拨中央与地方感情,希图坐收渔利,攘夺川

  康政权,归己掌握。

  (2)征兵征实,扰民病民。

  (3)侮辱出征军人家属。

  (4)招权纳贿,卖官鬻爵。

  (5)任用私人,树立党羽。

  请为速即撤换,以平民愤;并请遴选川中德望优隆

  之人士,主持省政,用顺舆情。

  七个师长发出反王通电后,纷纷率部队在成都示威,造成成都地区人心浮动,政局不稳。

  在蒋介石看来,成都的这种乱是一件大好事。这种乱,正是他欲趁机削平地方势力,实现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好时机。因此,蒋介石看过那份通电,竟按纳不住内心的兴奋,亲呢地骂道:“这几个烂师长呀,又闹乱子了!”

  蒋介石完全清楚,此次倒王风波,是由川康地方实力派人物邓锡侯、潘文华、刘文辉等人策划并支持的。他知道这些人无非是在政治口号上闹闹、要求体现一下他们的“民意”,把他们不喜欢了的王主席搞下台去,再遴选他们喜欢的“川中德望优隆之人士”来主川政。别看他们闹得凶,但绝不会真刀真枪造反,因为他们毕竟只有七个师。

  此事该怎么处理,蒋介石胸有成竹。

  他把成都行辕主任兼重庆市长贺国光、川康绥靖主任邓锡侯,副主任潘文华等人找来,叫他们出面去成都做那几个师长的工作,稳定后方政局。但他对实质性的问题;王主席是撤还是不撤?则闭口不提。

  蒋介石知道,王主席不倒,成都的风波就平息不了,他这样急急忙忙请那三位地头蛇出面做工作,只是虚晃一枪,表示他不希望有这种风波。

  9月7日。

  成都风波还没平息,蒋介石就名正言顺站出来插手地方事务,处理地方事件了。

  一方面,他找邓锡侯,潘文华等人传话,要他们负责做好那几位师长的工作,切实稳定成都。至于撤换王主席之事,请他们放心好了,一定尊重大家的意见。

  既然如此,这工作还用得着去做吗,只需给那些师长们透个风就成了。邓、潘等人满意而去。

  另一方面,蒋介石把省主席王瓒绪请来重庆。在客厅里,们拉住王的手并排坐在沙发上,亲切谈心。蒋介石以十分坦诚,关怀备致的口吻,要王看清形势,识时务者为俊杰,此时若不主动拿个姿态。人心难服,弄不好被人哄下台去,那时就难堪了。

  王主席说自己冤枉,但面对目前这种民怨沸腾的状况,却又感到进退两难。

  其实,蒋介石早就为他想好体面下台的点子,叫他以出川赴前线指挥第29集团军作战为名,主动提出辞去省主席职务。

  王主席觉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完全接受。他觉得蒋介石处处为他着想,去掉了省主席,反而还对蒋介石千恩万谢。

  蒋介石略施小计,就把这两方面部按得平平顺顺的。现在,他又把邓锡侯、潘文华等人请来谈话。此时, 他才亮出真面目,说中央决定给川人配个极好的省主席,准备让中央大员张群出任。

  蒋介石的决定出乎邓、潘意料,但他们的态度也使蒋介石出乎意料。邓、潘二人却坚决反对张群主川政,丝毫也不顾及他委员长的面子。二位将军那种见了皇帝不磕头的勇气,令人惊讶!但他们却在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没有划清界限:即他们到底是反对蒋介石像给奴隶们配主子那样的做法呢,还是仅仅反对张群这个人。其实,张群倒是个老资格的政治家,当时又年富力强,是很有才能的。

  蒋介石压住火气,竭力作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儿问:“张岳军(张群号)不也是你们四川人吗?你们四川人为什么不满意他?”

  潘文华说:“岳军离川太久,大家不了解他,他的政治能力,对川人的感情如何也不知道,所以,我们不同意他当省主席。”

  蒋介石沉默。他想,现在日军压境,咄咄逼人,英国人背信弃义,美国人不愿公开出面支持中国,俄国人竭力怂恿日军祸水西流。中国的抗战必须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自主抗战的关键在于建立巩固的西南基地,建基地只能由他的中央的人来搞,地方派是靠不住的。只有把西南建设成为像一个连、一个团那样,无所谓军、政、民、工、农、学、商等等,通通在中央的号令下,令行禁止,那才称得上是抗战的后方基地,才有战斗力量。因此,当他决定将政府迁移重庆时,就决心照那蓝图去建立西南基地了。

  1938年1月20日,四川省主席兼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上将在武汉病逝。两夭之后,蒋介石便以国民政府名义任命张群为川省主席。企图通过将张群配给四川,而将四川纳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之下。

  蒋介石的做法,立即遭到当时的川省保安处长兼川省保安司令王陵基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刘主席新故,你蒋介石既不派员来成都慰唁,也不与川省有关人士商洽,就强奸民意,以中央名义独断地压个省主席下来,中山先生的民主民权哪儿去啦?谁选过张群,他就要来做川人的领导。

  在川康实力人物的授意下,当天夜里,成都全城就贴满了反对中央配张群给川省的大标语。并组织了浩浩荡荡的示威游行。留守四川的彭焕章等十七位旅长,联名致电蒋介石:请收回任命张群为川省主席的成命。

  蒋介石慑于川康地方实力和民众反对力量,收回了那道成命。但是他却以为川康实力人物只是反对张群这个人。马上又以同样的手法,把贺国光配给四川人民做省主席。

  川康实力人物们有点火了,认为这简直是在搞政治上的包办婚姻。动不动就配一个来统治川省,简直不把川省人民当人看。这次,不但川康实力人物打电报反对,在武汉等前线的川军将领们:也恼怒了,纷纷打电报给蒋介石,强烈反对给川省配主子的做法。

  蒋介石被迫再次收回成命。

  此时,川康实力圈子已推选出王瓒绪。蒋介石只得忍气以中央名义,任命王为川省代主席。王既保持川省地方自治独立性,又对中央表示尊重,几个月后,去掉了“代”字,为川省主席。

  现在,川康人又反对他们自己推选出来的王主席,蒋介石认为绝不能放过这时机,一定要把川康大一统进来。当他再次把张群配给川人,再次遭到反对后,决心打一张王牌出去,以遂大一统之心愿。

  蒋介石说:“王治易(王瓒绪号)决心出川抗战,川省主席,我决定亲自兼任。”

  邓锡侯、潘文华听后感到愕然。

  蒋介石冷冷他说:“我这可不是说着玩的。”

  邓、潘二人果真被这张王牌压住了,只得勉强装个笑脸,表示欢迎。

  9月19日。

  国民政府发布命令:

  四川省府主席王瓒绪,志切抗战,请缨出川,恳辞主席职务,英勇卫国,殊堪嘉尚,王瓒绪应准率部驰赴前方,悉力御敌。在出征期间,所有四川省主席职务,着由军事委员会委员会长蒋中正兼理,任命贺国光兼由川省政府秘书长……

  10月15日。

  四川省主席蒋介石在成都召开党政军联合大会,宣布他的、治川政策十条。一方面表示自己主川,一定竭力为川人谋利益,以此期望得到民众的拥护;另一方面表示要尊重地方自治权力,以此期望稳定实力人物和政治团体的拥护。其施政方略主要内容为:清剿盗匪、禁绝烟毒、筹备地方自治、改革社会、转移风气、变化气质、振作人心、提高公共道德、奠定抗战建国复兴基础等等。

返回首页
:: 长城小站 www.thegreatwall.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