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追寻“行军在长城脚下的八路军”石少华大师经典作品寻踪记
老普 于2013-03-28 15:39:49发表于长城小站
img_file=/photo/upload/2013/03/1364456389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3/03/13644563891.jpg

  ◎2005年,“行军在长城脚下的八路军”浮出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60年整整一个甲子,年华飞度,岁月流逝,每一个中国人都牢记20世纪上半叶日本帝国主义的对中国的野蛮侵略,牢记那场艰苦卓绝的民族独立战争。
  那一年的5月份,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发表了题为“抗战烽火:黄土岭击毙阿部规秀”的访问纪实文章。1939年11月初,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涞源与易县交界处黄土岭一举包围聚歼日军1500余人,击毙日军中将衔的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日本朝野悲鸣,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对于这段历史,我们长城志愿者非常熟悉。2004年五一长假期间,我们还曾驱车寻访黄土岭战场,参观了阿部规秀毙命的农家小院,听房东讲述陈年往事。引起我特别注意是新华网文章同时配发的一幅照片“行军在长城脚下的八路军主力部队”。照片上的八路军阵容威武,队列整齐,如同一股无坚不摧的铁流行进在长城脚下。那时候我们寻访长城老照片的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很多经验。特别是看到八路军和万里长城同时出现在照片画面上时,总是眼前一亮,一定要找到老照片的拍摄地点,还原照片所承载的历史。这好像是上苍派下来的任务,也是我与生俱来的宿命。
  老照片“行军在长城脚下的八路军主力部队”是与文章“抗战烽火:黄土岭击毙阿部规秀”同时发表的,那麽照片是不是黄土岭战斗期间的战场实地照片?继而黄土岭有没有长城?有,黄土岭确实有长城。春秋战国时期有个中山国,属地主要在现在河北省的保定地区。中山国是一个小国,在赵国和晋国的夹缝中生存。为了抵御外来的入侵,中山国也修筑了长城,黄土岭就是中山国长城上的一个关口。和其它2千年以前的早期长城一样,中山国长城比较简单,是用毛石垒砌而成。“行军在长城脚下的八路军主力部队”照片上的长城则明显具有明代长城的特征,而黄土岭地区没有明代长城,所以照片不是在黄土岭地区拍摄的。

图一:行军在长城脚下的八路军主力部队,2005年媒体发布时无署名,石志民收藏提供

  ◎2007年,因为找不到拍点而耿耿于怀

  从那时起,一晃两年过去了。到2007年因为没能找到照片的拍摄点仍然耿耿于怀,干脆就用“耿耿于怀”做标题写了一篇文字发布在长城小站。文字真实反映了寻找一幅长城与抗战老照片的过程,节录如下:
  要重现这张威武雄壮的长城八路军老照片,仍然从军事,地理,长城建筑入手。
  军事:从装备、服装、军容和队列所有军事元素都表明这是一支八路军头等主力部队。照片显示出的应该是两个连,走在前面的是步兵连,战士肩枪行进。后面的重机枪队伍则十分了得,队列有一个90度弯,遮挡了部队战士和装备,但是仔细分析是六挺重机枪。其中前面步兵连相同方向行进的三挺重机枪;照片左侧正在转向的一挺,照片前景主题组一挺,以及后面下一组的第一名战士已经进入照片。这样一共六组,即六挺重机枪。世界各国步兵编制,每挺重机枪一个班,所以照片上共六个重机枪班。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上将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2营机枪连连长。在著名的神头岭伏击战中,向守志指挥机枪连的6挺马克沁式重机枪,向日军猛烈射击。“我们打得鬼子叽哇乱叫,尸横遍野,枪弹满地。”老将军兴奋地回忆道。在战斗中八路军毙伤俘虏日军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和骡马600余匹,重机枪连立了大功。老将军说:“神头岭,成为日军的伤心岭”。
  再来看看照片,也是战士们肩负6挺马克沁式重机枪前进,从编制上看,完全与向守志将军描述的八路军“重机枪连”吻合。这样照片上有一个完整步兵连和一个重机枪连。
  从战士的影子看到应该是光天化日之下行军,同时照片上重机枪的子弹箱没有随班行动。所以照片应该是我方巩固安全的势态下拍摄。一种可能是根据地核心区举行的庆祝,阅兵类活动,同时要求山上有长城,基本就限定在冀东,甚至更精确一点,遵化一带。还有一种可能假设干脆就是1945年,日军大势已去,或者已经投降,冀东我军正在向东北进军途中拍摄。
  地理观察:长城所在山峰不高,高程只有数十米,显然不是崇山峻岭。这给走遍自北京到山海关一线的长城志愿者提供了方便,不必往深山里想,只要想想哪里长城穿越比较低矮的丘陵去找即可,大概马兰关一类的地形吧。
  上面这些文字大致就折射了2007年对照片的认识。

  ◎2009年,喜峰口至潘家口水上寻踪

  注意到这幅照片场景的特征,也可能是解开谜团的关键点在于照片的下半幅,也就是八路军行军的场地十分平整,不能小看这一特征,因为京津冀地区的长城大部分都修筑重山峻岭中,长城下能有这样一方平坦地面的地方并不多。这块地面可以假定为一条较大河流的河岸、河滩,以及水泽沼地。那麽在京津冀地区长城横跨大河的也就是九门口、潘家口、古北口、和涞源浮图峪小河这样几个有限的地段。长城研究者对九门口、古北口、小河的地形了如指掌,与照片不符。喜峰口与潘家口之间有一段长城横亘于山脊之上,山势还算平缓,山下是滦河。于是2009年我专门前往乘快艇横穿潘家口水库,观察山上的长城与老照片比对,结果否定。

  ◎2010年,摄影家是石少华

  而直到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这幅八路军与长城的照片作者是谁,也没有看到那家媒体引用这幅照片时署上摄影家的名字。
  2009年末,老八路战士,沙飞的学生,著名摄影家顾棣前辈和司苏实先生赠送我一套刚刚出版的巨著《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书中介绍石少华前辈的作品目录中有一幅“行进在长城脚下”。我为之一振,“行进在长城脚下”会不会就是“行军在长城脚下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呢?很可能,但仍不能充分确定。那时候我正在撰写《追寻远去的长城》,顾棣前辈、沙飞的女儿王雁和著名摄影评论家司苏实先生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司苏实和我商定,《追寻远去的长城》中用到的八路军老摄影家,老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都要署名,尽量联系健在的摄影家本人,或者摄影家的亲属。在司苏实的帮助下我与石志民先生取得了联系。石志民慨然同意我在书中使用他的父亲石少华前辈的作品“大好河山重放光明”(收复张家口),并且发给我一组石少华的作品照片,其中就有“行军在长城脚下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与“行进在长城脚下”是同一幅照片。至此我们终于知道“行军在长城脚下的八路军主力部队”是石少华前辈的作品。石少华,著名摄影大师,人民军队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摄影家协会首届和第二、第四届主席。尽管那时我们还没有找到拍摄点,但大师的作品是那样经典震撼,不容割舍。所以在《追寻远去的长城》中以对折页最大篇幅署名发表了石少华大师的这幅作品。说明词:
  绵远的长城和行进中的主力部队横贯整个视场,展现了钢铁长城的完美画面。照片上出现两个连队,走在前面的是步兵连,随后是一个重机枪连。摄影家抓取了重机枪连转向行进的时机,使画面充实动感,诠释了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

  ◎2013年,寻访怀来老城

  我们继续寻找长城边的水泽泊地,并且引入了现代卫星地图技术的使用。2013年3月13日,郑严和张培两位长城专家与我再次出发,目的地是官厅水库北岸的怀来老城。怀来是隶属于明代宣府东路长城的一座卫城,始筑于明初洪武年间,清代和民国是怀来县的治所。近代史上,1937年8月26日侵华日军占领怀来,1945年9月晋察冀军区八路军收复怀来。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为筹备兴建官厅水库将县政府机关迁至沙城,老城居民全部搬迁疏散。上午9时我们到达怀来老城,现称“卧牛山风景区”。官厅水库的水位不高,大片湿地露出水面。我们走在布满泥浆的湿地上,观察山脊上残存的城墙,脚下不时陷入沼泽,很快找到第一个近似点,但经过前后左右移动考证又否定了。接着向南200米的小高地靠拢,非常幸运,眼前出现了与“行军在长城脚下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完全一致的画面。山脊上的城墙依然还在,却斑驳了很多。八路军主力部队行军的场地依然还在,八路军老战士却已经渐行渐远,“追寻追寻”,我们永远也追不上。

  ◎拍摄时间推测

  1945年8月八路军收复塞外重镇张家口,石少华拍摄八路军入城的经典照片“大好河山重放光明”。1946年1月国共签订停战协议,有停止军事行动,修复恢复交通等条款。因而1946年石少华拍摄了“抢修怀来大桥”。那时的怀来大桥是京张铁路的老桥,位于怀来老城东侧。因此有理由认为“行进在长城脚下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与“抢修怀来大桥”是同期作品,时间当在1946年的春夏两季。

  ◎八路军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离开怀来老城,第二天张培、郑严和我继续在怀来境内穿越长城,按既定计划是从水头村长城走到庙港村,预计山上距离约10公里,费时6到8小时高强度的穿越活动。我们身上仍然携带若干分别是八路军和日军拍摄的长城老照片。
  在这段长城上既有1937年8月日军在汉奸带领下走山路偷袭水头村,翻越长城时拍摄的的照片;也有1945年摄影大师罗光达拍摄的八路军穿过长城关口收复国土的照片。前后整整八年,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留在了水头村长城。我们踏过积雪,走在长城上,不断地上升再下降,下降再上升,下午15时到达最后一个拍点“八路军转战在冀东长城内外”。照片摄取了一队八路军翻越重山峻岭时在长城下休息的画面。
  复拍完成后,我们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路在何方?一个方案是继续沿着长城走,不论是前进还是后退,都要遇到不断的下降和爬升,路上的积雪和石崖都很危险,天黑之前不可能下山。在山顶观察,东边可以看到横岭城,西边远方是水头村。我们分析,当年八路军处在作战和行军的战争环境,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长距离穿越考察长城古迹。八路军一定是从水头村根据地出发,走山谷直接上长城,翻山去横岭执行任务。于是我们决定按八路军前辈的路线离开长城,走山谷下山。由此直接下山,穿过久无人迹的小路,一路下坡,至17时30分在天黑前走出大山,到达水头村。回想最后一个半小时的下山冲刺,我们三人不约而同庆幸万分,要不是八路军指出下山路,当天我们可能困在山上,可能有意外险情发生。而我们终于走出了大山,八路军永远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保佑我们走在长城上。

  我们确认了“行军在长城脚下的八路军”是石少华大师在怀来老城外拍摄,时间当在1946年春夏季;
  我们仍然不知道“八路军转战在冀东长城内外”的摄影师是谁,可能是雷烨,可能是石少华,可能是罗光达,或者其他八路军战地记者,希望有一天能水落石出。

    张保田  2013年3月24日初稿完,28日修改

图一:行军在长城脚下的八路军主力部队,2005年媒体发布时无署名,石志民收藏提供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普修改于2013-03-31 12:26:50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普修改于2013-03-31 14:16:08
相关链接

返回首页
:: 长城小站 www.thegreatwall.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