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寻找“雷烨楼”
老普 于2009-10-02 11:11:58发表于长城小站
img_file=/photo/upload/2009/10/12544531180.jpg

  这幅照片的地点在历史资料中标注为白马关长城。从2005年1月起,经过9个月,数百人次的考察搜索,确认拍摄地点应为密云县石塘路长城。
  平北十团,全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北平北部密云、怀柔、丰宁、滦平诸县,给日军和伪满政权沉重打击,根据地人民亲切称为平北十团。十团首任团长白乙化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1941年2月4日,白乙化率十团与伪满道田讨伐队激战于密云县马营西山,在战斗中不幸被敌冷枪击中,以身殉国。白乙化牺牲后由王亢继任团长。
  照片上的长城敌楼为什么被志愿者称为“雷烨楼”呢?
  在石家庄华北军区革命烈士陵园,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墓碑,上面简单刻写着“青年诗人雷烨烈士之墓”,再无其他碑文。雷烨是谁?青年诗人为何成为烈士?
  雷烨(1917年—1943年)浙江金华人,原名项俊文。杰出战地记者,青年诗人,摄影家。1938年春赴延安,入抗大第四期学习。1938年12月,八路军总政治部选派雷烨为前线记者团第一小组组长,带领小组冲破敌封锁线,抵达晋察冀根据地。1939年8月,赴冀东军分区工作,1941年担任冀东军分区宣传科长、组织科长。撰写战地通讯《我们是怎样收复塞外乡村的》、《那是,从喀喇沁赶来的牛群》、《新收复的乡村为什么拥护八路军》、诗歌《滦河曲》。拍摄了《八路军将领在古长城上》、《驰骋滦河、挺进热南》、《熊熊篝火》、《冀东人民》、《山岗晚炊》、《塞外宿营》、《进行在祖国边城》等优秀战地照片。1943初,应沙飞之邀,雷烨在河北平山县曹家庄村整理所拍摄的战地照片,供晋察冀画报发表。4月20日,曹家庄村突遭日军袭击。雷烨以手枪和敌人战斗,寡不敌众,身负重伤。最后时刻,雷烨砸毁照相机和自来水笔,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生命,年仅26岁。
  当地军民怀着崇敬的心情安葬了烈士。但是由于“雷烨”是一个笔名,没有人知道他的原本姓名,家乡何方。迁葬石家庄的时候只有在墓碑上简单铭刻“青年诗人雷烨烈士之墓”。而在遥远的浙江,雷烨的姐姐和弟弟却一直在苦苦寻找北上抗日的兄长项俊文。因为不知道项俊文投身革命后改用笔名雷烨,这一找就是数十年。直到烈士牺牲之后60年,经过不懈的寻找,人们才把项俊文和雷烨联系起来,英魂终归故土。
  雷烨牺牲后,人们在他胸前发现一本沾满鲜血的相册。雷烨的战友,同为战地记者的赵烈把相册带在身上,倍加珍藏。1943年12月反扫荡中,赵烈为掩护同志突围与日军激战,最后壮烈牺牲,时年23岁。在整理赵烈遗物时,人们又从赵烈衣袋中的取出雷烨相册。一本相册浸透了两位年轻烈士的鲜血,现在保存在中国摄影家协会。
  2004年12月31日张保田在长城论坛发帖“新年第一行,追寻远去的抗战”,揭开寻找“雷烨楼”的序幕。
  2005年元旦,张保田、洪峰等前往密云白马关、西陀古、古石峪一带寻找雷烨楼,未果。
  4月到6月,邱刚等陆续前往白马关、西陀古一带寻找,均无发现;
  8月下旬,长啸发表《白马关搜寻报告》,表明经过黄峪口-山神庙-上峪等长城沿线寻找三次,并没有发现类似敌楼。
  8月27日,洪峰、刘钢、张合和邱刚四人拜访当年密云县大队抗战老战士。老战士指认雷烨楼在黑龙潭白河大桥西北山上;
  9月3日,根据老战士提供的线索,出动四个小组寻找,依然无果;
  9月6日,千年猫网友发贴建议利用山形状态来做一下大致方位的判断。当晚顾蕾发布她拍摄过的“三尖峰”照片,经过讨论,大家确认与雷烨楼的特征地形相符。
  9月7日,顾蕾发表“北石城寻觅白马关老照片”;洪峰发表“周六石塘路最后斗争召唤贴”。
  9月10日小站考察队一行21人驱车前往密云,10时到达山脊。经过地形山势和长城特征严格对比,确认头道楼即1942年雷烨为李楚离、王亢、吴涛等八路军将领拍摄“白马关”长城照片的地方,距白马关约40公里。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头道楼砖体结构全部被拆走修建粮食仓库,现仅存部分条石基础。雷烨楼已经不复存在。洪峰发表“石塘捷报化飞思”。
  2008年4月4日清明节,长城志愿者前往密云水库北岸白乙化烈士陵园为白乙化和王亢扫墓,再访雷烨楼遗址。
返回首页
:: 长城小站 www.thegreatwall.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