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横山县辖长城

  横山县,东北接榆林县,西南接靖边县,北为内蒙古自治区。横山县为黄土高原北部,县境黄土深厚,经雨水切割,形成典型的塬、梁、峁、沟壑等多种特征的黄土地形。
  长城出榆林县入横山县境后的大致走向为:由波罗乡的王家峁村向西南,经小西沟、王林湾、四台湾诸村,然后于芦草梁村西约八华里的地方,入榆林县红石桥乡的油房湾村界。由油房湾村向西南,经黑色墩村,抵大定河东岸。这段在榆林境内的长城约长九华里。过无定河后,向南经边墙壕村,跨芦河至四楼界,然后继续向西南至石墩墙村。由石墩塘村转向南略偏西方向,经雷龙湾乡的墩梁、王墩村和城关镇的峰则村,至赵石畔乡的屈家堙村。由屈家堙村继续向西南经黎城峁、高新瑶至边墙梁村。由边墙梁村向南至龙口界村。然后出横山县境而入靖边县界。横山县所辖长城约一百四十华里。
  横山县波罗乡境内长城全部在沙漠之中,由王家峁至邵家房村西南约五华里,夯土墙体基本毁掉,仅残存一溜墩台遗址。继续向西南至横山、榆林两县交界处的长城断续有一些残址。
  这段长城明时属波罗堡驻兵防守,据史载:波罗堡“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巡抚马恭置,城周二里二百七十步,有东、西二门,楼铺十座,系极冲中地。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重修,六、七年加高,共三丈五尺。砖砌墙垛口。边恒长三十五里四十七步,墩台三十五座”。1
  波罗堡,在无定河南侧黄云山上,依地势而筑,大致呈方形。今堡城砖石砌筑部分,仅西墙和南、北两城角及北墙稍有残存,其余均被拆毁。夯土墙除南门以东基本被毁掉外,多残存。今尚存砖砌券拱门洞及北门洞,门洞进深十米、宽四米、高约五米。南门外筑有一座小瓮城。北城门额上嵌有一方石匾,横刻“凤翥”二大字,还可辨“三十五年四月”等字。
  榆林县红石桥乡境内的长城基本已毁。油房湾东北黄土夯筑墩台保存较好,夯土墙断续尚有几处遗址。油房湾西南全为沙地,夯土墙已毁,仅有几个夯土墩台残存于沙中。
  由榆林县向西南跨无定河至横山县二道峁村,河两岸已无任何长城遗迹。过二道峁村后,始有残存夯土墙至边墙壕村。这段墙圮塌严重,所存多为一至二米高的土脊状,其余部分为流沙所埋。
  长城由边墙壕村向西过榆林至横山公路,跨芦河(当地称芦河河床为楼湾,这里原有一座石楼,早年为洪水冲毁),再过河湾有一平地,当地称二楼台,继续向上又有三楼沟,这两座楼早已不存在。
  现只四楼界尚存一座条石砌筑墩台,此台三分之一的条石已被拆毁。
  由边墙壕村向南二十华里为横山县城,县城东南的才兴梁村旧为怀远堡。据《榆林府志》载:怀远堡“天顺中置,周二里十七步,东、南、北门三,楼铺一十二座。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砖甃,边垣长四十三里零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2
  怀远堡城,砌筑的砖石已拆为民用,其夯土北城墙保存稍好,其余三面均成断续的残存状。城南门已毁。东门砖券洪洞被农民改为窑洞居住。北门尚存,现为农民盛杂草的库房。堡内原有鼓楼已毁,仅存楼台。
  由边墙壕村,过芦河后,城墙上梁至四楼界,夯土多已塌成一条高高隆起的土脊。在1971年陕西省绘制的横山县地图上标注四楼界为村庄,其实这里是一片沙梁。七十年代初,公社曾从各地移民来此居住。但不久为风沙所迫,撤出沙梁。由四楼界至石墩墙村段,夯土墙基本建在黄土梁上,所以圮塌轻些,保存状况较好。
  由石墩墙村向南至赵石畔乡的边墙梁村段,城墙亦在山梁之上,夯土墙体虽圮残得参差不齐,但整体尚存,较好的地方存高五米左右。明时,这段长城的北半部分属怀远堡辖守,南半部分属威武堡辖守。
  据史载:威武堡为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尚书王复置,撤大兔鹘堡军守之。“城在山阜,周二里八十步,南、北门二。楼铺十四座。万历六年增修,高三丈五尺,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三十四里三百二十一步,墩台二十六座。”3今该堡内全是积沙,城堡砖石已被拆光,仅夯土墙断续残存,基本轮廓可辨。由边墙梁至塔湾乡的龙口界村段,长城仍在地势较高的黄土梁上,虽风蚀圮坍较为严重,但其遗迹连贯,有的地方墙体尚存高有三至五米,夯土墙两侧积满黄沙。由此长城继续向南偏西,出横山县而入靖边县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榆林府志·关隘》,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卷6,第8——11页。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