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联墩岔西考(四 3、4)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3、南山一带缺水严重
兵士携带家眷于南山屯田防守,而南山一带缺水严重。张镐于《怀隆兵备道题名记》中道:“又惧守墩垣者逼于山麓,艰得井泉,俾之远汲舍外,非计也。爰命工凿井五,皆穿至二、三百尺,水瀵出,戍者、居者咸赖之”。(《延庆县志•卷九》)
南山联墩除“远汲”外,需凿井至二、三百尺方可出水,“戍者、居者咸赖之”,只“凿井五”,杯水车薪也。
崇祯十年(西元1637年),兵部尚书卢象升于《南山修筑墩台疏》中,谈及南山缺水时道:“谨查南山一边……时至今日,边墙既不能筑,倘无壕以阻骑,又无水以资军,终非全策。臣已檄行该道厅急急为浚沟凿井之計……至于凿井供军,亦是目前急务……但山原高燥,募夫浚凿,深至三十余丈,始见水泉,每眼约费三四十金……”。
崇祯十年(西元1637年),南山一眼人工井,深挖九十余米“始见水泉”,似乎无法相信,然确与八十年前(嘉靖三十六年 西元1557年)张镐所说“二、三百尺方可出水”同。
笔者于联墩西段沿途看到,因隘口形成的村落,地势相对较低,可自给水源。而大部墩台建于地势较高之缓坡处,周遍竟无一户农家居住,四野空旷荒凉。个别隘口村落由于缺水,由政府出资集体外迁,只留下空堡。龙爬山一带现今已成为沙漠,由于地势较高,素以“天漠”著称,怀来县在此有景区和滑沙场。
大明官军由高层至兵士,对于蒙古马队在旷野平地冲锋,普遍无计可施,只以火器守城方可保全。笔者以为,当年联墩设计者只考虑筑墩踞高防守,忽视水源问题,致使军未临敌便先自处险地,此兵家之忌也。
4、地势平漫无险可守
南山联墩修筑于怀隆南部山下平川处,或漫坡,或平地。而蓟镇边墙则修筑于联墩背后的山脊之上。双方对比,南山无险。
隆庆元年(西元1567年),因南山无险可守,又缺水,宣大总督提出南山兵士上山助蓟镇防守之建议。蓟镇总督并不认可,双方出现摩擦,后由兵部出面调解。
“隆庆元年(西元1567年)正月壬午 先是,宣大总督王之诰奏:南山自青石顶至合河口,一切山险皆属蓟镇,而宣镇皆断岗平麓,无复险阻,虽设联墩备瞭望,不可恃以为固。且其地无水,戍者苦之。请以步卒千人助蓟镇守边垣,使蓟镇得兵,宣府之兵得险,于计为便”。
王之诰认为“一切山险皆属蓟镇”,而宣镇南山处于平麓,即无险又缺水,于是提出步卒千人上山助蓟镇守边。
蓟镇总督刘焘自然不允,道:“本镇兵马部署已定,不必增兵”,又道:“联墩乃宣镇已成之业,不当辄弃。惟各守分地,庶功罪无可推诿”明显不认可宣镇总督提议。
兵部出面调停,同意蓟镇观点,道:“南山为陵京藩篱,关系甚重,设有虏警,则令昌平总兵、南山参将互相策应,辅车相倚,则于各守之中,寓协守之意”。
兵部为调解双方关系,为宣镇增加马匹:“蓟镇多险,利用步,宜给马三百匹;宣镇无墙,利用骑马,宜倍给”。(以上引自《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三册隆庆元年)
南山“步卒千人”未曾上山“助蓟镇守边垣”,却得马六百匹。
“宣镇无墙”一句,意为南山无墙。说明南山隘口墙体此时尚未连接形成规模。同时也说明嘉靖二十二年王仪所筑之墙值得商榷。
而总督王之诰所言“虽设联墩备瞭望,不可恃以为固”一句,说明联墩修筑在无险地段,非成功范例,其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图片1:站在龙爬山最后一个墩台旁,能俯瞰延庆、怀来平川。
图片2:沙漠悄然爬上龙爬山顶。
诗书于
2006-04-23 22:02:44 发表在分类:
明边专论 中
(48602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