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4-09-29 Wed

边墙子村长城搜索记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一)
早八点,我由昌平碓臼峪村向东出发,顺着山沟土道步行前往边墙子村一带寻找长城。
在地质部地质遥感中心1985年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绘制的地图上,明确标明长城由黄花城向西,经边墙子村到居庸关,但在其他北京地图上,长城由黄花城向西到达龙泉峪一带就消失了。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想印证这里究竟有否边墙。
碓臼峪海拔约200余米。通向边墙子村的土道在山沟里弯曲盘旋,逐渐上升,与地图上的距离完全不同。大约走了四公里,海拔升到了540米,还没有看到人,路边只有几处倒塌的房屋。这里的具体方位是:北纬40。35828度,东经116。20016度。此时,山路由东向北转弯,山势开始下降。又继续向下前行了一段,视野豁然开朗,对面的大山高耸入云。我忽然感觉,大概是走过头了,长城当然不会修建在半山处。
此时,终于看到了一对夫妇由对面走来。
(二)
我慌忙迎上前去:“老师傅,您在这干什么呢?是边墙子村的吗?”。
“我延庆的,在这采药呢,你看,这是葛根,这是板蓝根……”老乡在炫耀他的收获。
我无心欣赏:“边墙子村我是不是走过了,这条路通哪儿啊?”
“边墙子早过了,顺这条路再走就到延庆了”
白跑了许多冤枉路,我真想骂自己:“可路上我没看见村子,也没看见人啊?”
“边墙子早就没人住了,你刚才看见破房子了吧?那就是,因为缺水,都搬到山下去了”
“那长城呢?这里有没有长城?”
“没听说这儿有。黄花城、上口、居庸关有,你去那里看吧,我告你路怎么走……”
既然这人不是本地的,我和他说不清楚。
我在边墙子村山顶沟边转悠了几圈,没有任何发现。只遇到几个野营的城里人,他们用怪异的眼光看着我。
返回碓臼峪,已经用去了四、五个小时。
我又询问了碓臼峪几个本地的小伙子,他们都一致摇头:“长城?没听说过这里有”
以前我探访长城,从没有空手而归,从北京、河北的边墙,到山西金代的烟墩、山东的齐长城,都是马到成功。
我的秘诀是,首先进村访问,带上烟、可乐等能够联络感情的物品,找老者攀谈。期间态度要诚恳,语言要谦恭,并赞美这里的山水,使之自豪。利用这种方法不但能够了解长城的历史沿革、野史传说,而且有一半的概率会有人给你带路走捷径。有一次在白马关,老乡甚至将保存的小炮(石雷)、铁蒺藜等物品给我观看。
今天不但连人都找不到,还走了十多公里的冤枉路,很是扫兴。
(三)
地质部的地图不会胡编,这里当然有长城,如果龙泉峪的长城向西和居庸关连接不上,道理上完全讲不通。
在碓臼峪村下山的路上,我终于找到一位本地养蜂的老者,看上去六十五岁的样子。
“边墙子的长城?你问对人了,年轻人哪知道啊。我小的时候,边墙子村的长城有一丈多高,石头的,结实着呢,有人还把房子盖在长城上。我当赤脚医生的时候长城还在,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赤脚医生,那是文革时期的产物,看来他三、四十年没上去了。
这么说边墙子村有长城,要不就是我没找对地方,要不就是长城已经人为的消失了。这总算是一种收获,我心里多少平衡些了。
我忽然想起小站有一幅地图,上面标明从德胜口到南口一带有一道长城,但没有人见过,真可以说是“传说中的长城”了。
这一带是碓石口,距离德胜口也不远,如果真有,老者应当知道。
坐在路边,我不断给老者点烟,询问起周遍长城的情况。
老者眼睛放光,精神头忽然来了。
“你问德胜口一带的长城?有!现在都拆没了,但那不是长城,是长城边,它们互相不连着”
这个我就搞不懂了,看来长城和长城边不是一回事。
老者进一步解释道:这一带,过去都属于明十三陵的陵区,但是距离北面的边墙很近,总不能让人随便进入。为了安全,就在通往陵区的各山口筑上城墙堵住路口。山口多宽,墙也就多宽,山上没有城墙,它们互相不连着。堵住山口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不能让陵区内的风水跑掉。碓石口、燕子口、德胜口都是这么来的,东边的上、下口,现在还有城墙。
这就叫长城边吗?老者虽然不能进一步解释这个词,但我似乎明白了它的含义。这些山口的城墙是按照长城的格式建造,互不相连,与北部的长城又有内在关联,相互协防,但又不属于长城的一部分。大概就是长城旁的附属长城了,应当就是这个意思。
(四)
让我们把现在农民的介绍和三百多年前顾炎武的介绍对比一下。
明末爱国思想家顾炎武在他的著作《昌平山水记》中,对十三陵的陵寝和陵区进行了介绍,对能够进入陵区的山口仔细描述了一番:“环山凡十口……”,陵区周遍的这十个口是: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碓石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并称:“凡口皆有垣”,就是说,这十个山口都有城墙,其中德胜口“有垣有水门”。
顾先生继续介绍道:“陵后通黄花城……嘉靖十六年三月,命塞天寿山东西通黄花镇路口”。十三陵在天寿山下,该名是永乐帝所起。边墙乃杀伐之地,陵区当然不能与其连通暴露在外。其他山口堵住了,天寿山之后的通往黄花城的东、西两条路当然也要堵塞!我要在当时也会这么做。
但是被堵塞的通往黄花镇的具体是什么路口,没有具体说明。我估计应当有现在的上口、下口,因为目前那里还有城墙。
那么是什么人警卫陵区呢?
“十二陵(崇祯还健在)各有卫,卫各领五千户所防护陵寝……”,另外,“四千人立永安营,三千人立巩华营,有警赴各隘口把截”。可见周遍山口是由负责陵区警卫的部队把守。
巩华城现在还有遗迹,永安城在昌平东门外八里,我没有去过。
看来,没有文化的农民没有说错,似乎也看过这本书,与顾炎武同。
(五)
老者继续补充道:下面的碓石口,现在还有残墙,我小时候墙好着呢,现在快没了,你可以去看看。
泰陵前有一个岔路,向左手的路走,西北向上可通碓石口。泰陵和碓石口其实很近,仅隔着一个山,只是互相看不见而已。如果按直线距离,也就是三五百米。碓石口外,是石油疗养院。
我站在碓石口残垣断壁旁,拍下了照片,这就是陵区山口的城墙,也就是长城边。
口外,有两条山沟汇聚到这里,碓石口宽度估计有200余米。旁边干活的老乡介绍说,这里的城墙都扒了去修十三陵水库了,城门的大石条也都送去了。
果然,城门洞只剩下一个大豁口。我走到城门边,正要测量经纬度,不防一条狼狗猛扑过来,我狼狈逃到二十米开外的公路边,心有余悸的测下了经纬度:北纬40。3299 东经116。20924
边墙子村虽未有斩获,却探知和总结了如此之多的情况,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古人,诚不我欺也!


边墙子村淹没在乱树杂草丛中,感觉不出边墙曾在这里走过。






本贴最后一次由穷诗书修改于2004-09-30 08:33:19





穷诗书于 2004-09-29 21:54:03 发表在分类:明边搜寻
(48493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