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4-05-25 Tue

再议紫荆关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再议紫荆关

紫荆关,虎踞于易县西部太行山脉紫荆岭之上。莽莽群山中有一条大川由此向西逶迤进入涞源盆地,再入山西平型关,或大同,或雁门。发源于涞源盆地的拒马河在紫荆关北门外划墙而过,浩荡东北,其向易县分出一支流--易水,经陡峭的十八盘猛然跌落,蜿蜒东入华北平原。战国之时,燕国太子丹邀刺客荆柯入秦刺王,易水畔,太子丹为其送行,高渐离击筑,荆柯长歌而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年荆柯入秦,只紫荆关一径而西。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给紫荆关披上了浓重的历史与感情相间的色彩。
紫荆关,明代内长城关口,因遍山长满紫荆灌木而得名。汉代称此为五阮关,随后改称蒲阴陉,宋代称之为金陂关,金、元、明、清称之为紫荆关至今。
紫荆关在秦代被视为天下九塞之第三塞。《吕氏春秋·有始》篇谓九塞:太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这个荆阮便是现今的紫荆关。
紫荆关汉代被视为“太行八陉”之一,明代属“内三关”之一。陉,可理解为山脉截断的山口,也可理解为山中的小路。可见东西穿越太行山脉的此八条路径,其政治、经济、军事价值之所在。
太行八陉:1、轵关陉 2、太行陉 3、白陉 4、滏口陉 5、井陉 6、飞狐陉 7、蒲阴陉 8、军都陉。
紫荆关乃八陉中之第七陉---蒲阴陉。军都陉便是现今的居庸关,飞狐陉在下尚未找到,猜测应为现今涞源盆地北部的飞狐口,但资料上说在蔚县,井陉自然是娘子关。明代“内三关”,指的是内长城距北京极近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金代,蒙古骑兵由居庸关无法攻入北京,便绕道紫荆关,再由南而北进入北京。明英宗欲效仿其祖父朱棣,追击蒙古瓦喇人时,在延庆外的土木堡被捉。瓦喇人随即攻打居庸关欲入北京,不遂,便绕道紫荆关,谎称英宗由此回京,骗得紫荆关一千余名官兵出城迎接,瓦喇人由此进入北京,于谦的北京保卫战因此而生。紫荆关不但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而且也见证了异族的入侵。
紫荆关城北门上方有匾额一块,上书:“河山带砺”四字。汉代封建王爵盟誓时便已使用过“河山带砺”。上古时,河:专指黄河,《孟子》中有河内凶便移民河东之语,便指黄河,属专有名词。山:指泰山,专有名词,古时将泰山作为祈天之所,为五岳之首,凡有德之君王均可泰山封禅。始皇帝无德,泰山封禅病死于途中,汉武帝泰山封禅使泰山声威大振,历代君王不敢轻易泰山封禅,怕遭天谴。河山后引申为祖国的辽阔疆土。 “河山带砺” 意为当黄河如衣带泰山如砺石,表示时空跨度极大,比喻国运长久。如此解释决不错误。然河山带砺拿到紫荆关做如此解是否贴切,大可商榷。
紫荆关城南门上方有匾额一块,上书:“紫塞金城”四字。在下认为,应将南北匾额遥相呼应,将“紫塞金城”与“河山带砺”共同理解,方为圆满。
“河山带砺”,河:为流经紫荆关的拒马河,山:为紫荆关的紫荆岭及周遍大山,带:可做环绕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带的解释为盘绕男子身上的绅或巾,可理解为腰身上的大带子。唐代诗人王勃在《藤王阁序》中赞美道:“襟三江而带五湖……”,此中的襟、带二字当然不能作为名词使用。这里的带,是做环绕理解。砺:为水中的石头,或为磨石。其意:山水环绕的石城。
“紫塞金城”,紫:为紫荆,塞:险要之地,一般与军事要冲之地相联系。金:理解为金属,意为铜墙铁壁,城:城池。其意:如铜墙铁壁般的要塞。也可从字面直接理解成对紫荆关季节颜色变化的赞美:紫色的要塞,金色的城池。
将南北匾额遥相呼应,合二为一,便为:紫荆岭上--山水环绕的石城,铜墙铁壁的军塞。
惶恐之至!


本贴最后一次由穷诗书修改于2004-05-25 13:35:49


穷诗书于 2004-05-25 11:00:58 发表在分类:杂议刍说
(48315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